泰国皮革公会排名前十(稀有皮革排行)
泰国皮革业的发展已有近80年的历史,据现有资料记载,泰国第一家制革厂诞生于上世纪30年代,由旅泰华人丘兆杰在曼谷新路尾创办,厂号是丘广同茂制革厂。制革厂靠近当时的政府屠宰场,主要利用屠宰场的牛皮制革,当时有工人100多名,几乎都是华人。该制革厂在二战时期被政府征用,战后返还,此时创办人丘兆杰已去世,其后人都已有自己的事业,丘广同茂制革厂因缺乏人才经营而停业,消逝在历史长河中。
从泰国皮革业的发展历史看,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集中”。一是人员集中,由于历史的原因,大多企业由来自中国广东梅州市的丰顺县及潮汕各县乡亲创办和经营。二是经营地点集中。1958年前主要在曼谷的孔提,1958年后迁往曼谷的北揽府挽蒲工业区。早期,泰国的制革厂多集中在曼谷的孔提,有50多家工厂。当时的孔提地区非常偏僻,道路狭窄,交通不便。制革厂的厂房大多是由竹子和茅草搭建,非常简陋。生产基本上是家庭手工式,在烈日暴晒和臭气熏天的环境下,扛皮、晒皮、晒胶等工序全靠人工完成,相当艰苦。由于很少几家有制革机器,50多家工厂一月的产量也就几十吨。孔提时期泰国的皮革业也有过春天,二战期间,作为军需品之一,日军大量收购皮革,造成皮革价格飞涨,皮革业者盈利颇丰,积累了一些资本。
泰国的皮业公会几乎是与皮革业同步成立和发展的。现今的皮业公会是二战期间成立的,距今已有70多年历史。在团结和协助制革厂的经营和发展方面,皮业公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泰国的制革厂能够集中统一发展,与皮业公会在领导、组织和团结制革厂的工作方面是分不开的。
如今,皮革制品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人们几乎每天都要使用和接触,然而,由于制革原料及处理工艺的原因,制革会产生难闻的味道和大量的污水,造成环境污染,特别是早期的皮革加工。上世纪五十年代,曼谷市区逐渐向外扩展至孔提地区,政府也修建了新公路,新公路横穿制革厂区。为美化环境,1958年,政府下令孔提地区的所有制革厂在半年内搬迁。命令发出,各厂哗然。皮业公会与北揽府府尹协调,选定北揽府靠海的挽蒲地区为新的制革工业区,并组织制革厂搬迁至现今的生产厂区。
制革厂刚刚迁到挽浦工业区时,该区域还很荒芜,没有电力、电话等基础配套设施。各制革厂艰苦奋斗、发展生产,在皮业公会的组织和带领下逐步配套和完善了各项公共设施。挽浦工业区分为30公里厂区和34公里厂区(以素坤逸路为起点计算的里程),1962、1963年,两个厂区的制革厂先后组织了原料公司向各会员单位供应制皮原料,以减少原料代理商环节,降低生产成本。
对于制皮工业而言,环境污染仍然是个大问题。随着环保治理要求的日益严格,1980年,皮业公会组织皮革厂在30公里厂区及34公里厂区分别投入1亿4千多万株和1亿1千多万株用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同时成立了污水处理基金用于污水处理设施的日常运行费用和更新改造。经政府主管机关检验,处理后的污水符合标准,可以排入大海。皮业的环保措施目前也是各行业环保治理的模范。
泰国的制革业有其优势。首先气候非常适合制革,很容易干燥皮料。再者皮业所在的挽蒲工业区临近出海口,原材料及成品的运输和废水的排放都很便利。再加上制革业者团结、互助、友爱的传统,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具备。随着二战后泰国经济的发展,新技术和设备不断被引入制革业,制革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如今,泰国的制革业在东南亚稳居第一,产品质量稳定可靠,80%用于出口,产品远销欧美等发达国家。皮革制品的出口量位居世界第六,成为泰国重要的出口创汇产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