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木雕大师排名前十(国外木雕大师作品排名)

郑永昌,又名宗熙,字炽而,1841年生于福建省海澄县浮宫美山村(今龙海市管辖)。他12岁入私塾读书,14岁时母亲不幸去世,19岁时父亲患病。这时家境贫困,郑永昌为生活所迫而中断学业,于1859年底漂洋过海到荷属东印度的三宝垄谋生。初当店员和做杂工。后来进入一家商号任会计,后入赘于东主家中,与东主的女儿李氏结婚。当时生意兴隆,郑永昌将分享的利润,寄钱回家赡养父亲。不久,父兄相继去世。1869年,郑永昌回国奔父丧。为照料母亲,他在家乡又娶郭氏为妾。 

 1870年,郑永昌重返三宝垄,在其岳父的支持下,开设“光盛栈”商行,经营土产、糖等生意,渐成富商。1876年在三宝垄兴建了数座店屋和仓库。光盛栈在梭罗等地设有分号。经过七年艰苦奋斗,终于在印尼建立自己的产业“店屋栈所,前后有八进之大”。后来郑永昌又在三宝垄开设郑永昌贸易公司,与黄仲涵的建源贸易公司、郭河东贸易公司为三宝垄三大贸易公司。1908年,荷印火车公司呈送商业局的报告中指出,1907年从港口的东面至西面载运了不下于1595000担(Pikoel)的出口货物(每担均为62.5公斤),都是用牛或马拉的货车载运的。这些货物都是马克·尼尔公司、米兰多尔·福特公司、黄仲涵的建源贸易公司、郑永昌贸易公司及其他华侨小商的货物。可见郑永昌的商务生意之大。  1904年,荷印殖民政府在三宝垄举办了一个“博览会”,郑永昌贸易公司五千荷盾,并与其他华商建了一个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陈列展览室。  

1907年,三宝垄华商周炳喜、马厥猷(海澄县籍)、柯远芳、甘钦福、黄良谟等,及有祥号、广合号、和顺栈、德裕隆、仰复号、益源公司、裕合公司、成合公司等发起组织华商会。同年3月7日,三宝垄中华商会正式成立。  三宝垄中华商会成立后,获得地方政府的批准立案,组建董事会主持领导会务,任期一年。德高望重郑永昌被推选为第1届总理。商会成立时,曾备文呈报清政府,清政府表示赞许,特给予关防一颗,该印章于11月29日寄至日惹,郑永昌亲自往日惹受印,带回三宝垄,启用如仪。  郑永昌主持的三宝垄中华商会第一次办理侨商的工作,就是三宝垄商贸市场的侨商被荷印政府下令改造的交涉事件。当时有148名侨商经当地荷印政府批准,共投资10080盾兴建一座市场,共144间店屋。这些侨商在此经营,每月只需缴纳些许费用,以供修理及管理市场的费用。1907年7月,荷印政府发布通告,准备把该市场收归政府改造,然后由侨商承租。各侨商请中华商会设法交涉。中华商会立即召集会员大会,研究对策,推举3名华人代表与荷印政府交涉,据理力争,最后荷印政府作出让步,取消收回改造的决定,只收取少量经费维修市场,仍由侨商经营,维护了华人的利益。 

 1907年,清政府派王凤翔到爪哇视察中华会馆学校,在三宝垄受到热烈欢迎。他第一次访问三宝垄三天都住在郑永昌家中。视察完各地中华会馆后就回国。第二年再来三宝垄,然后有几年固定住在三宝垄,以督学身份常到爪哇各地巡视。  同年12月2日,清政府派农工商部侍郎杨士琦乘“海容”、“海圻”两艘巡洋舰出使爪哇,到三宝垄时,也是住在郑永昌家。中华商会举行了盛大欢迎典礼。  其后,郑永昌又连任三宝垄中华商会第2届、第3届总理。商会最初设在东街观察第,即原马淼泉银行旧址,至1908年9月间才自购会所一座于中街73号,就是现在会所。该会为增长会员见识,特向上海、福州、厦门、广东、香港等地订购各种华文报纸及吧城、泗水、三宝垄等地巫文报纸以供会员阅览。  1909年,清政府又派王广圻乘舰到爪哇抚慰华侨及考察爪哇岛商业,郑永昌得知讯息,立即以三宝垄中华商会名义电知泗水、梭罗、日惹等地中华商会,准别欢迎。4月21日,王广圻抵三宝垄,携同海军60名上岸,游览全市。第二天往梭罗、日惹游览,在日惹住了一晚。然后返回三宝垄。中华商会特开会欢迎。郑永昌趁机向王广圻专使呈请,代向居留地政府交涉取消路字苛例,只因当时本地华侨如要出门,不论远近,必须先向当地政府请讨通行证,然后才可外出。这种苛例实在让华侨大受束缚,完全没有行动自由,受到莫大痛苦。当场蒙王广圻专使答应返京时,定将三宝垄华侨情形,及所受的痛苦转达清廷,尽力设法救济。  当时爪哇岛还没有中国领事的设立,遇有华侨发生任何事件时殊为困难。中国政府鉴于此,特令驻荷兰公使陆征祥与荷兰政府谈判,要求允许中国在荷印设领事馆,后来得到荷兰政府允许。从此事可看出郑永昌确实维护华侨的合法权益。  1904年,三宝垄中华会馆创办了中华学校。1907年,三宝垄中华会馆主持了第一期会务,并决定将中华总会易名为“爪哇学务总会”,专管华侨学校教育事宜。1908年,郑永昌被选为中华学校第三届总理,主持学务总会,曾将会馆章程禀告清政府学务部。他一面鼓励学生回国升学,凡本校学生回国读书者,组织董事会设宴饯行,鼓励后起。时附设女学堂已成立,但女生过少,仅七名,暂停办。1909年,女学堂在郑永昌的努力下,继续开办,另辟教室于加余岸。  郑永昌身处荷印殖民地,心系祖国,在他主持三宝垄中华商会期间,尽力襄助祖国的实业和慈善事业。  

在山东省的一次大饥荒中,郑永昌慷慨解囊相助,清廷特此恩准为“贡生”。1884年中法马尾海战爆发,郑永昌又捐款做军饷,清廷加封盐运司知事的头衔。晚清因战事签订很多不平等条约,财政越来越困难,捐纳制度广为推行,郑永昌1892年又捐资赞助北洋水师,清政府再赐予正四品的中宪大夫衔。尽管郑永昌捐款的目的是为了光宗耀祖,但也是爱国之举。1907年,在三宝垄中华商会成立不到二个月,中国长江以北发生水灾,郑永昌召集董事会,进行救灾筹备,发动侨众募捐,不到一个月,筹集国币一万二千元,由汇丰银行汇交中国农工商部转发灾区施赈。1908年6月,广东发生水灾,郑永昌发动商会会董劝捐数千元汇寄广东,赈济灾民。同年10月,福建漳州又发生水灾,来电告急。郑永昌组织会董分队劝募,先收六千元,由他的光盛栈向汇丰银行汇寄灾区放赈。11月,再将续捐的四千余元汇到漳州灾区。 

 1909年,上海组织“中国商务轮船会社”创办大信银行,函请三宝垄中华商会向华侨募集股份,该会也给予助力。1909年,三宝垄、巴城和泗水的中华商会本着增强祖国海军力量的愿望,开展了“捐助中国海军”的活动,三宝垄中华商会向埠中同侨进行劝捐,共襄斯举。同年,清政府派王广圻参赞到三宝垄募集航业银行股资,促进祖国航运业之发展,郑永昌认股2000股,并发动埠中华商认股12600股。中国火柴厂派代表到三宝垄,要求三宝垄中华商会代向华商劝认该厂股份,商会当即代为推销,共售出2360股。福州发生大风灾,房屋倒塌无数,损失严重,商会劝捐3000元汇交闽浙总督转公正人士妥行赈济。漳厦商民请求向政府请求将漳厦铁路改为民办,中华商会接到厦门侨商来函向此地华侨劝购漳厦铁路股票,并求该会代为推销。商会联同巴城中华商会协力推销,成绩颇佳。 

清政府以三宝垄中华商会热烈赞助祖国实业,赈济祖国灾难,于宣统元年(1909),特由农工商部颁给“急公好义”匾额一方。  1912年3月29日,福建都督孙道仁派叶国瑞到三宝垄征募军务债票时,郑永昌认为此事关系到家乡的改建及救国活动,他认购了5000元。  

1891年,郑永昌回国游本乡鹳石岩,见岩寺荒废,遂修岩寺,建石亭,铺石路;观村社道路难走,又出资整修10余条石路,同时修两个渡头以方便行人;在“应公庙”东侧建立一座“乞丐营”,为“地无立锥,饥寒交迫”的流浪汉建立住所……其善举在家乡广为流传。  

海外华商都有衣锦还乡、光宗耀祖的观念。当他们事业发达,积累了财富后,最常做的事就是回乡建大厝。1884年,郑永昌回乡开始建造大宅院,1892年,郑氏大院完工。整座大院,占地28亩,坐拥118间房,分为前后两列,由主厝、护厝、厢房组成一个长方形,中间是巨大的埕院。  

那平缓的红厝屋顶和阔大的清一色由红砖铺成的埕院,隐含着一个南洋巨商功成名就后平和的心态和豁达的胸襟。大院坐西向东,设有前门、后门,还有南门、北门。前门的前面虽然没有官宦人家高耸的旗杆和威严的石狮,但是门上、窗上遍布砖雕、木雕、石雕,花鸟虫鱼、龙虎狮豹栩栩如生,特别是石浮雕础柱和包袱别具一格,同样显示了主人非同一般的身份和地位。后门的装饰稍逊前门,但是,主人在后门亲笔题写了一副对联“五凤来仪攀际都以展翅,三龙聚会拱平岭而回头”又别有一番韵味。南北两侧、中间各置大门,可以南北相望,号称“龙虎门”。门的两侧设圆窗,嵌入雕琢的立体花纹窗,门廊镶满精雕细刻的题匾,门联,书画卷轴,富丽堂皇。 

 郑氏大院的前列中间建有“谦光”家庙,古色古香,气势宏大。前厅的左侧墙壁上嵌着一块高1.03米,宽2.14米的石碑,上书《蓝村谦光郑氏庙记》,碑文长达2300多字,由郑永昌自叙,当年他52岁,除了生平外,还记载了他的许多光辉思想。如“家与国一体”;“不敢矜尚求荣,惟有问心无愧”;“丈夫贵克自立”;“数十年殚心竭力,冒千万般栉风沐雨”;“所业不忘勤,所为不妄奢”等,他把自己创业之艰苦奋斗历程写成自叙,教育子孙后代永远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和艰苦奋斗的作风。这碑文是郑永昌的创业的缩影。  郑氏大院院的左前方有一幢二层楼房,坐北向南,建筑风格保持着浓厚的闽南侨乡特色。门庭垣墙,采用精雕细刻的砖石结构,石刻的题匾、门联,顶层设有露天“砖棚”,铺有红砖,围以釉陶瓷栏杆,楼上大厅挂着“梯青”的匾额。当地老人称此楼为“小姐楼”或“女儿楼”。据传是郑永昌送给女儿的礼物。与“梯青楼”同排的左护屋墙壁上,郑家大院主人亲自题诗一首,行书字体,“霜天留饮故情欢,银烛金炉夜不寒。若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此诗为1892年“谦光”家庙完工庆典时所自题,诗律严细,诗意深刻,抒发了海外游子梦绕魂牵的乡情。 

 《南洋名人集传》第四集记载着一则轶事:福建漳州南靖县马坪(今龙海程溪镇人家村)人许晓山因参与漳州石码反清举义事洩,被清廷列入逮捕名单,就急忙避难到爪哇之游。当他到三宝垄时,诊郑永昌之脉,断为甲寅之春必不可免,埠中侨众大哗,因其时为辛亥仲夏间。后来,郑永昌果然于1914年逝世。1914年正值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以上摘自国际日报郑来发文稿,静等后续更多有关郑永昌事迹资料……

最新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站长邮箱:12125980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