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患有“吃饭选择困难症”,我常常陷于五花八门的“天花板”、“必吃”的苦海里,评分太高不一定安全,评分太低有点危险,点开差评,再点好评,一顿筛选,临到店门口还是心有余悸。最后,还是男朋友给我开出了一张“药方”:既然常去的店厌倦,新店神鬼莫辨,那不如找一家许久未去的老店。像去见多年未见的老友,彼此再见时,寒暄中还有几分新鲜感,一翻开菜单,信任感悄然而生,镌刻进味蕾基因里的熟悉味道是不会骗人的。思绪飘到这儿,像命中注定般,我和「仓桥家」重逢了。
“我们第一次吃仓桥家是初中?”“好像是,仓桥家开了有十几年了吧。”“对,今年是第十九年了。”店员在前引路,解答了我们的疑问。
在19年前,武汉日料并不发达,仓桥家横空出世,成为一代武汉人打开日料之门的金钥匙,让日料走进了武汉人的日常。从那时,日料不再只是《东京爱情故事》里的片段,也可以是武汉爱情故事的开端。
回想学生时代,在武汉科技会展中心看完漫展,转身向光谷大洋走去,直奔仓桥家,点一锅热气腾腾的「和风泡菜牛肉锅」,浓香开胃,食过半旬,再叫来店员加汤,一桌人心照不宣地等着一锅汤咕噜咕噜冒泡,再淋在一碗米饭上。从家到光谷两个小时路程,最后要是没有这一口锅的味道做结尾,怎么都不算圆满。
前阵子,有个名为「以前很火,后来却消失的餐厅」的话题热度居高不下,热评中几家老店早已谢幕,而与它们几乎同一时间在武汉扬名的仓桥家,仍如巨石巍然屹立。这其中缘由,如果你有空来一趟仓桥家便能品出些门道。
多年存续,「升级求变」是一家老字号的基本素养,这种变化需得由内而外。再见时,我第一眼注意到的是它的外观。惹眼的「仓」字灯笼,引人入境,熟悉的日式原木感,仿佛误入《千与千寻》中的「汤屋」。
特邀日本著名设计师重金打造,一间间状似「谷仓」的半开放式包厢,筑成一个个小小世界,增强了私密性的同时,依旧被餐厅融融的灯光、来往食物的香气包裹着,在落座之前,便能感受到一家老店的体贴。
有时不得不感叹还是老店更懂人心,店内特别设置高隔层的座位以及榻榻米包间,想尽办法开辟更多的空间,留足了一方静谧舒适。
平价日料原来并不等于“快餐式”喧闹拥挤的用餐环境。仓桥家仍存留着日料给予我最初的印象,虏去所有嘈杂与奔忙,尤为适合愉快地与朋友轻声絮语,自然而温暖。
很难从现在的仓桥家里,看见一些所谓的「过时」,相反,19年扎根于武汉,每年要接待超270W+日料粉丝,对武汉的了解,成为了它变化与创新的底气。尽管武汉的异国料理如雨后春笋般,覆没了大街小巷,越来越卷,可从菜式到装修重合率极高,像流水线量产,作为食客,味蕾和审美一同疲劳。洪流之中,仓桥家依然是仓桥家,不断焕新菜单,从最新主打菜式「焗寿司、锅物」,便能看见它在出品上的许多巧思。
力求更丰富的菜品、工艺的升级,像当初把平价日料做到深入人心一般,今天它也要让更多人、更多年轻一代,品味到日料的更多风味。
多年来,仓桥家一直坚持选用高品质食材,并按时令来调整菜单,5月20日上线的「鲜爽荔枝三文鱼」乘着初夏微风,出现得恰合时宜。
推荐一口包住、吃下,清甜丰盈的汁水在口腔内浸透三文鱼丰腴的油脂,荔枝独有的花果香激活鱼肉更深层的鲜甜,入喉后仍有回甘。
与之一同上新的还有另一道「中国小龙虾taco」,这便是仓桥家给予我们的又一次惊喜——创意融合。海苔饼做底,小龙虾作为武汉本土化的标志,在日式寿司上铺满整整一层,用量扎实,鲜嫩入味,没有人可以拒绝。
将在地化钻研透彻,只有小龙虾证明当然不够。将湖北特色菜炸胡椒洒在烤鱿鱼上,制成一道密酱烤鱿鱼,彻底点亮餐桌。Q弹的鱿鱼缀满酥脆的炸胡椒,咀嚼间焦嫩喷香。
另一道创意料理——紫苏虾滑天妇罗,以紫苏叶综合了炸物的油腻,口感上形成了对比,味道却极为match。
仓桥家当下顶流的「焗寿司」不可错过,对不喜生食、冷食的朋友,仓桥家提供了一个友好的选项。招牌鳗鱼焗卷外面是一层浓郁的蒜蓉焗酱,鳗鱼的外酥里嫩夹着弹牙的醋米,层层包裹下肥美醇厚,不带一丝腥味。
经典组合火炙寿司拼盘,上层的芝士奶香被火枪轻轻一燎,香味在不知不觉中萦绕鼻腔。
在新菜单中,刚刚出现的两道新品表现同样出色。熔岩天妇罗卷将天妇罗的酥脆与寿司米的甘甜糅合;鲔鱼蟹肉卷,感受蟹籽爆开的口感,鲜甜交错,丰润满口。
火爆一时的九州芝士和风锅再次回归,挑起仓桥家「锅物」的大梁。每日新鲜慢火熬制的大骨原汤,是这一锅的灵魂。夹一块吸满汤汁的年糕,咸香着味,和拉面一同舀些汤到碗里,温温热热,最简单、最和风,也最能体会到食物带来的快乐。
来仓桥家三文鱼刺身必不可少,白色的脂肪与橙红的鱼肉纹路曼妙,佐以酱油、山葵,唇齿一抿,温柔如凝脂般化开。
各式菜品都品尝过一遍,还是要留点肚子给主食。自家熬制的浓郁咖喱与滑嫩的半熟炒蛋拌在一起,咖喱牛肉蛋包饭把牛肉香气都熬进了咖喱里。去掉了原先的土豆和胡萝卜,增加了西兰花、圣女果、虾滑天妇罗、碳烤小辣椒,工艺更上一层。
常出现在贵价餐厅中的和牛烧肉,以令人心动的价格出现在了和牛烧肉饭里。牛肉自身的奶香柔韧被发挥到极致,每一口都是肉欲与碳水的满足。
最后吸上一口鲜榨羊角蜜汁,芒果雪花冰沁透味蕾,仓桥家是懂怎么拿捏年轻人的喜好的。在这里,再不会遇上还需要在店里等奶茶外卖的尴尬局面,夏天的快乐就是这股甜蜜的清凉。
遥记得当年日料风靡之时,一长串《深夜食堂》、《孤独的美食家》的宣传词层出不穷,人们是因为日料所营造的“幸福感”、“温馨”而走入店里。可后来,高端愈加讲究,需正襟危坐;平价多趋向日式快餐,不复当年慢悠悠的烟火气。其实作为食客,要求的再简单不过,吃的舒服,味蕾满足。眼见一如当初用心而温暖的日料店却越来越少,幸好,仓桥家还在坚持着。
看过一种说法,1985年美食杂志《东京美食通信 B级美食的逆袭》,将日常生活中那些既便宜又好吃的大众料理称为“B级美食”。比起A级料理的昂贵奢侈,B级美食更深得人心。在武汉,仓桥家就是B级美食的风向标。虽然仓桥家的自我定位是“平价日料”,但它无论在环境设计、出品逻辑、料理创意上,都远超出一间传统意义上“平价日料”所有的认真,厚积而薄发。仓桥家创始人说:“仓桥家未来十年不是做年轻人的生意,而是做年轻化的品牌。”所以他们不停在变,不停在为每一个武汉人创造日料新味。
面前的和风锅再次沸腾,暖黄的灯光映得鳗鱼油亮,闻着香气,静心感受咀嚼的声音,不赶时间,不受拘束,能找到一个称心的地方,吃到一餐有温度的料理,大概是关于“吃”最简单的幸福了吧。
editor 编辑 ·月升photographer 摄影 · 凯文designer 设计 · 后青当
「你还记得第一次去仓桥家是什么时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