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你的肩膀,让我看到了远方。”
持久永恒的“爱”,是从青春红颜牵手到两鬓斑白。
2011年,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播放了原黄山广播电视台记者赵俊燕采访的一则新闻《安徽黄山:孤岛小学 一个老师的坚守》(点击链接查原报道),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山区教师群体的关注。
十二年后的2023年9月10日,黄山市屯溪区本地原创歌手凌雨晴根据此新闻线索创作的歌曲《山的那一头》MV上线。
念兹在兹,释兹在兹。
如今已调到黄山市委宣传部的赵俊燕QQ空间里还保存着十二年前的采访手记。
从她的采访手记里,我们窥见了这则新闻的全貌。
这个故事不得不让我们静下来思考,坚守真的是我们存在的意义吗?
“一座孤岛,一位老师,一名学生,一世坚守....。.
教书育人,寒来暑往,孜孜不倦,坚守了十七年,为了岛上和周边的孩子读书,在岁月的书签里,从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小伙子,跨入中年。
究竟是心系家乡孩子的教育,还是自己的拳拳之心?
初秋依然酷热的时节,新学年第一天,翻山越岭,换车乘舟,接近两个小时之后,在一泓碧波之中,远远就看见了鲜艳的国旗,船停靠的那一刻,就到了麻川小学,见到了那盈盈笑意,瘦削的身影,孤岛上的唯一老师章全智。
今年学校里只有一位学生,四岁,学前班,骑在老师的脖子上来到了学校。
在忙碌的拍摄采访中,我眼前恍然看到了,平常的日子里,老师在课堂上诵读着课文,学生扑闪着眼睛聆听;水泥地面的操场上,师生一起做游戏、唱歌;每天,老师划着小船,将岛外的孩子一一接送到学校,傍晚,再划着小船,将他们送回家。采访结束的时候,老师站在岸边,与我们挥手作别,起锚后,老师的身影越来越远,越来越模糊。
采访结束,挥手的瞬间,我在想,如果此刻,留在岸上的是我,登岸走进学校,是孤独的身影,寂寞的学堂,学前班到二年级的课程,年年轮回重复,我是否可以坚守?”
从这段采访手记中我们看到了记者本人发出了对自己的拷问。“年年轮回重复,我是否可以坚守?”
值得欣慰的是十二年过去了,当年的记者虽然调离原来的工作岗位,仍然负责黄山市的对外宣传工作,依旧笔耕不辍。
经过这十年的教育改革,麻川小学已经不存在了,但48岁的章全智还活跃在教育战线上,依旧教书育人。
2010年,家住安徽蚌埠的凌雨晴在黄山学院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活后一直生活在黄山市屯溪区,成为了新黄山人。
2017年,他创作的歌曲《屯溪的你》经过推荐,被选为央视纪录片《人文地理》第六集《小城故事之寻觅徽州》的片尾曲。之后,他又陆续创作了《如是一生》《黄山的冬天》《有人居然这么说徽州好》等十几首歌曲,每首歌都饱含他对黄山这座城市的热爱、眷恋和情怀。
2022年,根据赵俊燕提供凌雨晴进行音乐创作这一新闻线索,中国新闻社为其拍摄了微世界纪录片《创想人生系列:黄山恋曲》。
在拍摄过程中,赵俊燕跟凌雨晴讲述了十年前她拍摄采访章全智老师的故事。
从事了20多年的新闻宣传工作,赵俊燕的足迹踏遍了黄山市的山山水水,采访过的各类人物也成千上万,何以这位普通的教师让她念念不忘?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是在实践探索后,积极情绪表达和积极行为方式的再次释放。
这件事情的意义在于一个个体未来的真正安定,是把过去一切的努力献给现在。
而凌雨晴之所以听到了这个故事就想创作一首歌曲,来表达对章老师的敬意。他想传递赵俊燕拥有的热爱,传递这份感恩。
与积极者为伍,互相鞭策而成就自我,表现在自己追求领域孜孜以求的态度。
和你共享工作幸福旅程的伙伴,意味着是鼓舞你,让你成为负起责任的人 。
有榜样可学习,更容易有直观感受,更容易自省自强。
如此来看,工作不仅仅是谋生手段,更有归属感、成就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之一。
我们要感谢那些积极进取,乐观奋斗的人,他们就在我们的身边,像无数盏明灯。
章全智照亮了山里学生前行的路;赵俊燕讲了这个故事,照亮了凌雨晴创作的路;凌雨晴这首《山的那一边》也照亮我们听众内心的阴霾,让我们知道我们今天所有的得到,一切皆因别人曾经给予的成全。
回到赵俊燕采访手记关于能否坚守的疑问?
坚守其实就是在自己的界限里,享受着给与自己和别人的自由。
注定有一些路需要一个人走,就像著名作家阎连科在卡夫卡颁奖里上讲诉小时候那个村里的盲人,总是带着大手电走夜路,帮助自己,也帮助了别人。
自助者才值得他人帮助,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支持,让能量回流。
坚守的意义在于,人的社会性属性在于利社会行为、利他行为。帮助别人等于帮助自己,因为自己也是别人眼中的他人。
赵俊燕曾在朋友圈转发了凌雨晴的歌曲,并配文写道:孤岛小学的章老师,给孩子们带来的不仅是学识,还有坚守和细致构筑的天空,让他们在未来有了翱翔天际的力量之源,如今的孤岛小学已经留在了记忆里,章老师也已进入城区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