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面的时间里,我会通过一些例子和解释详细回答大家关于乱世逐鹿周仓阵容推荐搭配的问题。关于乱世逐鹿周仓阵容推荐搭配的讨论,我们正式开始。
无论是封神演义记载的商纣末期,还是三国演义记载的汉末到三国时期,或者隋唐演义记载的隋末农民起义时期,这些时期都处于乱世,也都是英雄辈出的年代,正所谓“乱世出英雄”。
在一些历史小说中,为了情节更精彩,往往就会虚构一些人物来助阵。例如封神演义,请来了大量的仙人助阵,隋唐演义则多次出现实力超强的杜撰人物,三国演义的虚构人物不多,且地位无足轻重,往往虚构名将的家眷和家将,例如貂蝉、关索、周仓,或者为了凑齐“八健将”之类称谓补充的无关紧要的人。三国游戏也同样喜欢虚构名将家眷,例如赵云妻子马云绿和吕布的女儿吕玲绮,这是因为三国时期名将名臣众多,这些英雄人物足以支撑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巨著。
个人功绩再大,载入史册才是英雄,所以让三国英雄闻名于后世的首功是记录汉末三国时期的史书“三国志”。三国演义在核心内容参考史实,精彩内容参考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对细节进行了艺术上的加工,使众多三国英雄知名度不仅仅限制于历史爱好者,其文脍炙人口,彰显英雄人物鲜明个性。
事实上,排除名著小说的因素,三国名将数量多的重要原因是汉末时期的势力特别多,而且主要势力都有班底将领。
我们看一下三国战争史,三国纯粹是汉末群雄逐鹿打出来的。汉末大型诸侯势力将近20个,在群雄讨伐董卓以后,就进入了曹孙刘三家的发展历程,曹孙刘三家通过长达三十年的奋斗,终于实现三分天下。
那么,曹孙刘灭掉了多少势力呢?以曹孙刘作为主角灭掉的大中型势力不下二十个,其中有知名武将的大型势力(所谓的“大型”,指实力和声势两个方面)有吕布、袁绍、袁术、刘表、马腾、刘璋(刘焉)等,中型势力有孔融、刘繇、张鲁、杨奉、张邈等等。
三国中,曹操灭的诸侯最多。曹操起兵,我们知道最初的班底主要是曹氏宗亲,包括曹家将曹仁、曹纯等和夏侯家将夏侯渊、夏侯惇等。曹操造好铜雀台时(赤壁之战后),组织“比箭夺袍”,曹氏宗亲和其他将领分别穿不同色彩服装参赛,百步外射中靶心的胜者获得锦袍,十余名战将先后射中靶心,曹操非常开心,就全部给了赏赐。这次曹操射箭演习,曹氏宗亲和曹操手下其他将领的袍色不同,说明军中曹氏宗亲和其他武将地位不同。在曹操起兵早中期,曹氏阵营将领在军中的地位和历史知名度都会高一些,投奔曹操的降将则地位较低,直到后期需要对抗蜀吴名将,曹操才重点提拔综合能力更强的曹氏降将。
那么,曹家的子弟凭啥都能率军打仗呢?我认为还是有一种自己家族特有的带兵模式,这种模式在当时的时代很先进。咱们觉得三国英雄单挑起来过瘾,阵型计谋用的巧妙,其实在乱世三国不需要那样,将领只要把兵带好了,军纪严明,自己的战斗力比手下身经百战的士兵强一些,打仗的时候能指挥士兵秩序不乱,就是优秀将领了。
曹操在陈留起兵早期的对手往往是郡守和刺史,偶有州牧,这些人手下带兵能力最强的人,也就那么一两个可以和曹氏宗亲阵营将领水平差不多的。曹操因为实力占优,对战早期对手一般能保持常胜,也能斩杀或者收降这些将领,这些被斩杀或者收降的将领也就载入了史册,同时曹仁,夏侯渊、夏侯惇这些曹家将就成了名将。
曹操早期比较难对付的势力有吕布、袁术、袁绍,这三人手下带兵强的将领不少,也有能和自己的谋士团队抗衡的智者。为了文章更加精彩,三国演义小说就杜撰出了“吕布八健将”、“河北四庭柱”、“袁绍谋士团”,这些团队成员的核心人物都是真实的,也添加了杜撰的小人物凑数。和吕布、袁绍、袁术相比,曹操无论是自己的个人魅力、能力和团队的策略、凝聚力等方面都占优势,弥补了兵力和粮草相对不足的弱点。所以最终曹操仍然靠综合实力取胜,统一了北方。
和曹操身为开拓之君相比,孙权则是守土之君,孙权势力参加赤壁之战的将领班底大多是继承了其兄孙策从父亲旧部和统一江东历程征召与收降的人才。和曹操比,孙权较少进行吞并行为,所以新招纳的知名将领也少。我们常常感觉东吴存在感不强,主要是因为孙策没有被当成主角去写,东吴将领缺乏在小说中表现的机会。
东吴的实力并不差,将领的素质也不低,至少赤壁能抗衡曹操,夷陵能抗衡刘备。孙权说过一句话:“周瑜之后有鲁肃,鲁肃之后有吕蒙,吕蒙之后谁为孤分忧呢?”这时陆逊被举荐出来了,可见东吴顶尖人才也是不断代的。
刘备的前半生,被打的到处逃跑,经常投奔其他势力。比较知名的就是曹操、袁绍、刘焉、刘表、陶谦、公孙瓒等等。刘备越逃跑人气越高,甚至百姓都跟着他跑,刘备经历多个势力时都有名将加盟,例如从公孙瓒处借得赵云,从陶谦处接纳了徐州将领,从刘表处接纳了刘琦一脉的将领,寄居于荆州就能“三顾茅庐”求得诸葛亮,基本上是越逃手下阵容越强,最后终于在赤壁之战以后“借得荆州”,开始进入了稳定发展的时代。
关张作为一线名将,他们的对手也因为与其对战而出名,例如关羽斩庞德,收黄忠,张飞义释严颜。虽然庞德严颜本身也有一定知名度,但如果没有遇到关张也不会那么出名。至于黄忠,如果始终在刘表手下为将,不曾遇到关羽,那么最终也只是一个中郎将。
刘备占领西川,收降马超,这样也就把大部分益州名将和部分凉州名将纳入麾下。所以,尽管蜀汉实力和魏国甚至吴国都有明显差距,但声势丝毫不差。
总的来说,三国知名将领数量多的原因主要是①汉末时期势力多,每个势力都有班底将领,②在形成“三国”的过程中,这些班底将领通过战争汇聚到三家大的势力中,战争使这些将领得到表现的机会,③较强或者较有名望的势力在发展中获得在野人才投奔,④三国演义小说使一些普通将领成为名将。⑤汉代将军的编制本就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多,而魏蜀吴每个国家都有和汉代一样的将军编制。
三国时期将领大多得到重用,因为诸侯吞并的历程过于艰难,较多的将领获得了显著的战功。同时三分天下,心向一统,将帅之才仍旧需要保持较高的地位。
三国时期,如果给你选十个人跟你打天下,你会选谁?为什么?
汉末三国时期,汇聚了一个时代的精英,他们同时在这场百年乱战的大舞台上,表演着自己的人生。有的人因为用力过猛,不小心跌下舞台摔得头破血流;也有的人因为能力不足,为观众评委残忍淘汰。只有一小部分人,因为他们突出的个人能力,以及锲而不舍的表演精神,才使自己载入了舞台的史册。
——如果有一次偶然的机会,令我们也穿越到了汉末乱世,变身为一方割据诸侯,可以挑选十个谋臣武将逐鹿天下。我们应该怎么利用上帝视角,挑选到最合适的辅臣,开创属于我们的霸业呢?
首先是十个谋臣武将的分配问题,比例多少更适合一些。由于是集团发展初期,战事势必更加频繁,谋臣的作用固然重用,但有时候一两个能力超群的谋主,即可替代无数的平庸之辈。但是武将不同,当集团同时面临多条战线的时候,每一条战线都含糊不得。因此!我的比例是武将的数量大于谋臣,最好是三七的比例。不过武将也可以挑选帅才,补足谋臣的缺失。
我的选择如下
谋臣一:政治家荀彧。此人是曹魏第一谋臣,其善于治理政治,同时对战略、战术的研究亦不容小觑。
谋臣二:外交家鲁肃。在群雄林立的乱世中,一个政权的建立与巩固,少不了一位政治外交家。
谋臣三:奇谋家法正(或荀攸、郭嘉)。军中最善奇谋者,往往能够担任谋主。因为奇谋对前线作战部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武将一:帅才周瑜。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周瑜善于治军,精于战略,思于奇谋;水里来陆里去。周瑜无疑是三国时期最佳帅才。
武将二:相才陆逊。陆逊为将有完美的大将之风,在其部下彼此不信任的情况下(失人和),其深思熟虑,沉着冷静,以奇计反大败为大胜。陆逊为相,亦深知政事,明于战略。
武将三:将才张辽。张辽为将勇猛,善于奇袭,且具备一定的帅才潜质。唯一的缺点是其统兵的数量往往不多。不过这是曹操控权的错。
武将四:名守曹仁。曹仁为将,风格与曹操相似,善于凝聚人心,无论情况多不利,只要他几句口号喊出来,将士们立马上下一心,奋死守城。
武将五:先登乐进。乐进短小精干,进可攻退可守,是先登的好手,亦是守城的名将。
武将六:水贼甘宁。甘宁做了几十年的水贼,仅带着一群不良青年,即足以让官府的军队感到畏惧。其加入孙吴短短几年,即跻身十二虎臣队列,其军事水平不言而喻。
武将七:斟酌再三,还是想选魏延。虽然他的性格跟关羽一样不足以成大事,但是他打仗的风格太喜欢了。
因此!我最终选择是:谋臣荀彧、鲁肃、法正;武将周瑜、陆逊、张辽、曹仁、乐进、甘宁、魏延。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英雄与人杰并不是一层不变的标准。每一个观众心中,都会有一杆标尺,由于认知不同,其结果可能差之千里。以上仅属笔者心目中最认可的一套阵容。
好了,今天关于乱世逐鹿周仓阵容推荐搭配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对乱世逐鹿周仓阵容推荐搭配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希望这个话题乱世逐鹿周仓阵容推荐搭配的解答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