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兴有机会参与这个乱世逐鹿死守襄樊阵容搭配问题集合的讨论。这是一个多元且重要的话题,我将采取系统的方法,逐一回答每个问题,并分享一些相关的案例和观点。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一段段妇孺皆知的故事,一曲曲荡气回肠的战歌,一个流芳百世的英雄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家归晋,荡气回肠的三国故事妇孺皆知。
诸葛亮在平定南中事物后,便决心要北伐,恢复汉室基业。然后此时的魏国在忙些什么呢?曹丕最近在忙什么,公元二二年到公元224年,曹丕和东吴两次翻脸两次伐吴自己坐镇前方,当然自己跑出去了,老巢需要有个可靠的人帮自己看家吗。这个人不用挑那必须是老成持重的司马懿。曹丕让司马懿镇守许都,同时改封他为相乡侯,二五年那一次更是离谱了,给了他一连串的眼花缭乱的职务提拔他为转任抚军大将军假节领兵5000,同时加侍中录尚书事。哇,这就有点过了司马懿有点怕,无事献殷勤啊,不对啊,对皇帝不能说,这样的话应该是无功不受禄啊,哗啦啦的一大堆东西给我,我是做错了什么事儿还是你想我做错什么事儿啊,赶紧谦让啊。但曹丕是很信任吧,我这当皇帝呢,日理万机啊,忙得很,现在让你当这个官儿是要为我分忧哦,简单一句话叫内政。临走前这个曹丕还给司马懿下了诏书,语重心长地说是无西顾之忧不亦乐乎,就是说我这趟走主要是对付东边那些贼小子们儿,西面那个老贼你就帮我看好了啊,西边是谁不用说了,那就是诸葛亮吗,总之一句话,我往东边去西边你看着我往西边去,东边你就得帮我守着。
这种信任对于司马懿来说,那已经是到了极高的高度,他的人生终于在这一刻走向了巅峰。这种信任没有维持多久,不是说曹丕疑心重,而是他命不长。226年5月,也就是从东吴前线回来,仅仅一年的时间阎王爷就给曹丕写信了,哎呀,你活得够滋润的了来来来到我这报道吧。阎王爷看中的人哪能让你等到三更呢,于是曹丕就驾崩了,享年40岁,临死前,他还精心设计了一套,由两个曹家外加两个外姓心腹大臣组成的托孤班子,那就是司马懿与曹真,陈群与曹休,曹丕还是有点水平的熟读 历史 的,他明白宗室力量是不可或缺的,所以托孤不能少了他们的声音,但是宗室力量,如果过于强大了,对皇权又会构成威胁了,所以还需要心腹大臣来帮忙相互监督,互相制约,曹家的江山才能万年永固啊,所以曹丕这么用心良苦的搞个四人智能组合是因为他明白自己死了以后,曹魏帝国面临的形势将会更加复杂,他怕自己的儿子曹睿搞不定,事实是这样吗,哎,曹丕还真没想错确实如此,头脑一向非常冷静的孙权,直到曹丕没了立刻就不淡定了,那个啥,我要趁火那个那个打打个劫啊。
这时候,不去赚笔外快,你当我孙权傻的呀。你还别说啊,孙权这些年以来啊,从赤壁之战到襄樊之战再到夷陵之战小算盘一直打得噼里啪啦响呢,没利润的事儿,哼,我基本不做没好处的事儿,你不用和我打招呼,但是孙权却没想过这时候他的对手曹睿虽然是刚接班,但是他的脑子和当年自己十几20岁,刚接班的时候情况是差不多的,甚至更加精明,这一年的八月,也就是曹丕刚刚去世才三个月不到孙权就兵分三路出兵攻魏,以前和你爸和你爷爷我都能打个平手,现在你是我的小资本,曹睿啊,曹睿你要乖乖的撅起屁股来给我打我要揍你一顿,心里才平衡的。哎,三路大军凶猛来袭。如果碰上水平一般的估计也该是手忙脚乱焦头烂额了,可是曹睿却不一样,曹睿执政的前半期那是亮点频频啊,你想欺负他,呵呵,那真是想得太多了,做人年纪很轻,但是胆识过人,虽说老爸给自己留下了托孤大臣,但是曹睿并没有像刘禅那样有浓重的依赖感,虽然他只有二十三四岁,但他很快就甩开膀子单干,现在南边的东吴想过来独吞江夏。
魏国的大臣们纷纷表示担忧,觉得应该派人支援一下,曹睿却表示,孙权不就是想偷鸡吗,而且东吴人向来只是擅长于水战,现在在江夏的文聘已经和他处于胶着状态东吴人捞不到什么便宜,迟早就得打道回府。曹睿真的是玩儿政治的好材料,他看问题真是太通透了。孙权在这个时候确实是没可能放开手脚和曹魏来个决战的,你想孙权现在的问题多大有什么民族问题了啊,交州的问题了,外面人造反的问题了,哎哟喂,啥事儿都是麻烦事儿像乱麻一样,所以孙权这一趟来摆了明就是能揩油就揩油,能占便宜就占便宜拖的时间太久了,他自己先撑不住了,好了,曹睿虽然没有派出援兵,但是不等于不派军事慰问团,而且有意思的就是这个慰问团。慰问团的头儿叫荀禹(不是 荀彧 啊)可不是肥头大耳光吃拿卡要的主啊,他是有头脑的。到了江夏,他组织了1000人的部队,趁着夜色偷偷上山取火,孙权那边原本就是来偷袭的吗,一看,哎,对面山上火光闪闪吗,哦,这是美国主力来增援了,东吴人是心里就毛了,干脆哎呀,别玩了,退群得了。史书记载四个字,吴王遁走,哎,这古人用词用句真是太惊艳太传神了,什么叫遁走啊,哼,如果是打了胜仗,那是大大方方的走。遁走就是没赚到任何便宜,反而胆小心虚的才叫遁走吗,好了这边东吴老大溜了,和他一起出兵的将领们都吃了大苦头,另外一路领军的将领是诸葛瑾,这一路基本没什么出彩,而且更倒霉的是他对面迎来的正是更加凶猛的司马懿,所以说啊司马懿这回确实也是第一次带兵,但是却搞了个开门红,斩杀武将斩首千余级,哎,这份成绩单相当不错啊,有了这个战争垫底,这一年年底,司马懿又顺利升级了,成为骠骑将军。好了,不是说一共三路进兵吗,还有一路无名英雄,带着部队就碰到了真英雄曹真了,那结果就很明显了,除了失败还能有别的选项,这就叫偷鸡不成蚀把米啊,经过这一场孙权算是体会到曹睿的厉害。
本来想去欺负人的,没想到自己被人折腾得够呛,你要知道曹睿现在面临的威胁不仅仅是东吴内部问题,西部问题一大堆,他都能在这种情况下把你赶走,可见此人非同小可,要说魏明帝曹睿啊,在前半程确实很有作为以及为抵御东吴改革币制工作做得有声有色的。特别是对付西面的敌人诸葛亮更是有他的一套,毫无疑问的,在这个阶段呢,魏国最大的对手是蜀汉是诸葛亮,尽管也许魏国上上下下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其实他们有这种想法不习惯,因为夷陵大战以后蜀汉国力已经大大削弱了主要***也死了,这种情况下,谁也想不到,诸葛亮会全力进攻吗。但事实上,诸葛亮和孙权确实不一样,孙权的目的就是捞油水捞得着好就捞不着走人。但诸葛亮就不一样了,诸葛亮的目的就是往死里整啊,当然这种说法有点糙啊,说得文艺一些那就是北伐中原兴复汉室,而且诸葛亮心目当中的憾事是当年西汉时文景之治繁荣的汉朝也是当年光武中兴以来的强盛的东汉,而并非桓灵二帝治下的腐败不堪的东汉末年,在休养了五年之后,公元227年诸葛亮上表刘禅以表明志,表达了自己和魏国势不两立,战斗到底的决心,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出师表,其实北方中原,这并不是诸葛亮一时心血来潮,这一直以来是他的政治理想,而且经过五年大发展,蜀汉综合国力确实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最不安定的南中问题终于也初步平定,而且外部环境看上去也不错和孙权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这样一来内部外部都搞定了,那就剩下如何出兵了,当年隆中对的时候,诸葛亮的计划是从荆州益州两路夹击,但现在这个计划已经泡汤了,荆州都已经姓孙了,所以这两路出兵的计划基本就是落空了,好吧,不能两路,一路也行啊,以现在蜀汉的实力,其实诸葛亮也是无心和孙权再夺荆州,只希望双方达成的默契能够精诚团结一致对外不要我在北伐的时候,你在我侧后搞个幺蛾子出来,我就心满意足了,一个西面进攻一个东面配合有朝一日拿下魏国地盘,咱哥俩平分呢,对于这个道理,孙权是个明白人他看得很通透,所以基本上在曹睿即位以后,孙权就没有三心二意过,要不曹丕刚死三个月呢,他就亲自带兵兵分三路表示祝贺这还不够意思呀。好了闲话不说了,既然大家伙都准备好了那走啊,公元二七年诸葛亮率10万大军出征抵达阳平关,这就是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也是最有可能取得其效果的一次。
曹睿知道诸葛亮大举北伐吃惊不小啊,虽然自家的势力是三国当中最强大的,但同时对付东西两个敌人还是非常吃力的。所以这些年以来,魏国采取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策略,具体来说就是把重点放在东吴,因为当时魏国上上下下都有个共识,蜀汉是没啥国力的,就算折腾也折腾,不出多大动静,所以实在不必担心。可事情偏偏就是这样的哪壶不开,你就提哪壶,越担心的地方越像银样蜡枪头,相反,越不操心的地方偏偏就闹出大动静,所以诸葛亮北伐的消息传来,除了曹睿之外,其实魏国中央朝廷上上下下无人不深感惊讶。还好曹睿确实有两把刷子很快就稳定了情绪,他盘算着,既然你来了我们就先发制人。可是,不要忘了诸葛亮这趟来是憋了五年之久啊,所以他在北伐之前做过的准备工作,那就不是一个打算这么简单咯,比方说把李严调到江州了,又把蒋琬留守到丞相府了,最重要的一招,诸葛亮还想着拉拢一支生力军,那就是魏国的新城郡太守孟达,孟达原来是蜀汉的人,关羽死后担心自己被猜忌,所以不得不投降魏国,过来以后还是深得曹丕信任,而且还结交了不少朋友,比如尚书令桓阶小征南大将军,夏侯尚等,日子吧,过得还是有滋有味的,但问题是,好日子往往过得不长,坏日子是眨眼就到了谁能想得到曹丕这么早就过世了,更要命的是桓阶啊,夏侯尚啊,等人也先后没了。信任自己和自己信任的人通通归西了孟达突然在这个瞬间感觉到自己真的是一个人在战斗,好孤独好孤独,而且他也敏锐地感受到今后自己不会有好日子过了,事实上也是如此,朋友没了对头却冒出来,比如太守申仪,要知道在之前这人可是和孟达一起降魏的,说起来他和孟达之间还曾经有过一段蜜月期,但正是因为有着相同的经历,所以他总觉得投降过来以后孟达的日子比自己好过,凭什么呀,所以人一酸就开始黑,那就开始告状。孟达的脊梁骨被申仪在后面指指戳戳的,差不多都可以插出几个洞来了孟达一想着朝廷上下已经没几个人帮自己说话,心里就更没安全感了。于是乎想着跟孔明混了。
预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
曹操的主要事迹及文学事迹
一、主要事迹
1.出身——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养祖父是宦官曹腾,历侍四代皇帝,有一定名望,汉桓帝时被封为费亭侯。曹操的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汉灵帝时官至太尉。《三国志》记载曹操的远祖(实为养祖父的远祖)是汉朝初期的相国曹参。
曹家与夏侯家有密切关系,“夏侯、曹氏,世为婚姻。”关于曹嵩的家世,没有确切说法,《三国志》记载“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南朝宋史家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引用的《曹瞒传》记载,曹嵩本姓夏侯,后来成为曹腾的养子,于是改姓曹,曹操实为夏侯氏,夏侯惇和夏侯渊与曹操为堂兄弟。也有一说指曹嵩为曹腾堂兄弟之子,曹腾有可能过继子侄作为养子。此两说均无确切证据支持。
2.曹操献刀——为了除掉祸国殃民的董卓,王允和曹操定下刺董之计,曹操手持七星刀刺杀董卓,不料却被发现,曹操随机应变,以献刀为名瞒了过去。随后,便匆匆忙忙逃出董相府,因此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3.割须弃袍——曹操率军与马超在潼关交兵,曹军被打败后马超追击曹操时,曹操为了不被认出来,把胡须割掉,把长袍丢弃之事。
4.割发代袍——曹操骑马正在走路,忽然一只鸟儿,惊吓了他的马。他的马一下子蹿入田地,踏坏了一片麦田。他要执法官为自己定罪,被执法官拒绝。曹操要举刀自杀,被众人劝住。于是,他就用剑割断自己的头发说:“那么,我就割掉头发代替我的头吧。”
5.逐鹿中原——初平三年(192年),青州的百万黄巾大军入侵兖州。兖州刺史刘岱不听济北相鲍信的劝阻,与黄巾军交战,结果被杀死。鲍信等便暗中使人到东郡迎接曹操,推举他担任兖州牧一职。后来与黄巾军战于寿张以东,历经苦战,鲍信战死,终于大破敌军。曹操一路追击至济北,最后逼降黄巾军,收编降卒三十余万并男女百余万口,又从中选出精锐,号称“青州兵”。到了这时,曹操作为一方势力才渐成气候。
后来袁绍与荆州的刘表联手,袁术则与幽州的公孙瓒、徐州的陶谦相结以抗。这时的曹操是袁绍派系的同盟军,刘备、孙坚也分别屈身于公孙瓒与袁术之下,是受其差遣调度的客将。正当曹操协助袁绍,大破袁术于各地之际,陶谦却趁机攻打兖州东部的泰山郡,导致曹操的父亲曹嵩被杀。
针对这个事件,曹操于193年至194年间,二度讨伐陶谦,并在徐州当地展开格杀勿论的大屠杀。《后汉书》对此事则描录“男女数十万人惨遭杀害,即便鸡犬也不能幸免,泗水也因此堵塞不通。”曹操在此事件中表现出性格中暴躁引发的残忍嗜杀,使其残忍本性爆发。
兴平元年(194年)至二年(195年),曹操在兖州与吕布、张邈等交战,双方互有胜负,兖州之地也反复易主。曹操命荀彧、程昱坚守鄄城,并以此为根据地,终于击破吕布,平定兖州。朝廷也于此时正式承认曹操的兖州牧地位。
二、文学事迹
曹操不但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著作和《蒿里行》、《观沧海》、《薤露》、《短歌行》、《苦寒行》、《碣石篇》、《龟虽寿》等不朽诗篇。后人并且辑有《曹操集》。
汉末大乱,曹操又南征北讨,接触的社会面非常广大,故多有亲身经验和体会如《蒿里行》谓汉末战乱的惨象,见百姓悲惨之余又见诗人伤时悯乱的感情。故后人谓曹操乐府“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一代枭雄,纵风光一世,亦有星落殒灭之时。曹操对此也感到无能为力,只有作诗感叹,无可奈何。如《短歌行》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伤,《秋胡行》之低沉情绪,《陌上桑》等游仙作品中都可见他的消极情绪。
曹操的诗歌形式是十分创新的。他尤擅写五言体和四言体。《蒿里行》原是杂言,曹操却以五言重写,非常成功。四言诗方面,本自《诗经》之后已见衰落,少有佳作,但曹操却继承了《国风》和《小雅》的传统,反映现实,抒发情感。
例如《短歌行》、《步出夏门行》等均是四言诗之佳作,使四言诗重生而再放异彩。曹操诗文辞简朴,直抒襟怀,慷慨悲凉而沉郁雄健,华美辞藻并不常见,惟形象鲜明,如《观沧海》一诗:“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寥寥数笔,即能以辽阔的沧海景象,表现诗人的胸襟,不加润饰。
扩展资料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曹操曾担任东汉丞相,后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
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渐见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曹操在汉朝的名义下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积极作用。?
曹操军事上精通兵法,重贤爱才,为此不惜一切代价将看中的潜能分子收于麾下;生活上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唐朝张怀瓘在《书断》将曹操的章草评为“妙品”。
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三国志》称其为汉相曹参之后,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曹腾历侍四代皇帝,有一定名望,汉桓帝时被封为费亭侯,曹嵩继承了曹腾的侯爵,在汉灵帝时官至太尉。?
年轻时期曹操机智警敏,有随机权衡应变的能力,而且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所以当时的人不认为他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有梁国的乔玄等人认为他不平凡,乔玄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阳何颙对他说:“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南阳的许劭以知人著称,他也曾对曹操说过:“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
曹操早年就表现出对武艺的爱好与才能,博览群书,尤其喜欢兵法,曾抄录古代诸家兵法韬略,还有注释《孙子兵法》的《魏武注孙子》著作传世。这些为他后来的军事生涯打下了稳健的基础。
参考资料:
曹操 (三国魏政权奠基人)-百度百科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为啥只有曹操、孙权和刘备脱颖而出?
此前黄巾起义的冲击,业已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打乱了东汉王朝的统治秩序,造成了地方势力趁机崛起,以致于尾大不掉的恶果。
于是,在讨伐董卓安定汉室的旗号下,曹操、袁绍、袁术、孙坚等“十八路诸侯”竞相而起,名义上替朝廷讨伐逆贼,实际上却趁机割据自立。
虽然说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世,但 历史 上的乱世,却往往既出英雄也出狗熊。
问题是英雄脑门上没有贴“英雄″二字,狗熊脑门上也没有贴“狗熊”二字。
实际上英雄不多,而狗熊却不少。
而且在局势晦暗不明的时候,狗熊往往表现得比英雄还像英雄哩!
心怀天下的人,能识人、会用人,明察时局,善于判断形势利用形势的人就是英雄。
心胸狭隘,目光短浅,不察时局,不知形势,贪图眼前利益,一味逞强好胜而又不计后果的人就是狗熊。
曹操崛起于北方,而那个时候北方是东汉王朝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因此,北方豪强众多,形势远比南方复杂。
然而,曹操却能不拘一格降人才,为此连续三次发布“唯才是举令”。
于是,曹操身边就聚集了一大批文武之才。
谋士中有荀彧、郭嘉等人出谋划策,武将中也有曹氏家族和夏侯氏家族子弟替其东挡西杀。
董卓虽然失败了,但天下却已经四分五裂。局势一度晦暗不明,各路枭雄竞相而起。
河北有袁绍,淮南有袁术,“二袁″都是世家子弟,袁家号称“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
"二袁″的实力远非曹操可与之相比的。
此外,又有吕布、张绣、公孙瓒、马腾等人各据一方,都不是那么好对付的。
但是,曹操却能够扬长避短,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利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以朝廷的名义挞伐四方,终于陆续击败了吕布、张绣、袁术等军阀。
在南方,孙权继承了父亲孙坚和哥哥小霸王孙策开创的基业。
在张昭、鲁肃、周瑜等一批文臣武将的拥护下,逐渐坐稳了江东地盘。
“赤壁之战”胜利后,孙权又趁机扩张了势力,和刘备一起瓜分了荆州,利用孙刘联盟遏制了曹操的卷土重来。
公元211年刘备率兵入川,负责防守荆州的大将关羽北伐襄樊。
孙权趁荆州空虚的机会于公元200年袭取了荆州,并杀害了荆州守将关羽。
于是刘备遂于公元221年发兵伐吴,既是想为关羽报仇也是想夺回荆州,却在公元222年的“夷陵之战”中遭到惨败!
此后,由于刘备集团既无心也无力夺回荆州,所以整个荆州尽归孙权所有。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执政,重新恢复了孙刘联合抗曹的局面。
于是,孙权便巩固了对荆州的统治并占领了交州。
和孙权不同,刘备虽然说是中山靖王之后,但是到了刘备这一辈儿,他们家早已未落不堪了。
为了糊口,刘备甚至被迫做起了“织席贩履”的小生意。
因此,在曹操孙权和刘备这三个人中,刘备的起点是最低的!
但是,刘备却胸怀大志,平生以复兴汉室为理念。
也许正是因为刘备一无所有,所以才会礼贤下士,努力寻找一切可能帮助自己实现理想的贤才。
由此,刘备才会获得那么多渴望复兴汉室的人的支持。
为了生存下去,先后投奔过公孙瓒、袁绍、曹操和刘表,处处寄人篱下,时时仰人鼻息,但刘备却从来没有意志消沉。
最后,在“赤壁之战"爆发前,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召唤,终于请来了同样有志于兴复汉室的诸葛亮。
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刘备的势力在“赤壁之战”后得以迅速扩张,先后占领了荆州和益州。
尽管后来刘备集团丢掉了荆州,但却还是得以在益州建立了复兴汉室的根据地。
公元200年,曹丕建立了曹魏政权。
随即刘备在成都称帝,重新建立了汉政权,国号“汉″,史称“蜀″。
几年后,"吴王”孙权也称帝,摆脱了曹魏的束缚建立了吴国。
从此,三国鼎立的局面一直持续了几十年之久。
好了,关于“乱世逐鹿死守襄樊阵容搭配”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乱世逐鹿死守襄樊阵容搭配”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