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款排行榜是道德示范(由捐款引起的道德绑架)
在京津冀地区特大暴雨过去后,另一场名为“逼捐排行榜”的道德绑架开始频繁出现在舆论场上。企业和明星在这场舆论风暴中成为主要的攻击目标,而他们所面对的批评者往往自以为拥有道德优越感,对他人指手画脚。
“逼捐”现象在灾难事件中屡见不鲜。曾经,疫情爆发时,华为就因未及时出现在所谓的“科技企业捐款排行”上而受到压力。华为此前已经捐赠医疗物资和参与重要基建项目,但仍遭受不公正的批评。
类似情况也发生在其他知名企业如宝马、小米、阿里、腾讯等身上。很多企业早已默默捐赠,但被逼着陷入捐款比拼中,引发不必要的社会压力。
然而,公益捐赠应该是自愿和无偿的。捐赠与否、捐赠数额都应由捐赠人决定,而不能被他人强制摊派。逼迫企业和个人捐款,违背了公益捐赠的宗旨。
企业有责任回馈社会,但并不是捐得越多越好。捐赠应该量力而行,而不是通过排行榜和攻击来逼迫企业。逼捐不仅会对企业造成伤害,也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认知扭曲不仅存在于慈善领域,也渗透到其他方面。仇富、仇企业、仇民营企业的心态并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和发展。
经历了长时间的疫情折磨,民营企业仍在艰难恢复中。此时,应给予他们更多休养生息的空间,以便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在灾难面前,大家应该携手帮助灾区尽快恢复正常,而不是相互攻击。
公益捐赠的本质是回馈和改良社会,而不是简单的“均贫富”。让我们理性看待企业和明星的捐赠,尊重他们的自愿行为,并共同努力建设更美好的社会。
最新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站长邮箱:12125980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