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发热医生排名前十(发热香港能进关吗)
2023年7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挂起了“中国超声造影培训基地”的牌子,表明该院超声医学科造影诊疗水平和培训工作达到国家领先水平。此前,超声医学科已先后获评国家级医学影像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及国家级一流本科线下课程建设点等称号,多项技术排名全省前列,2022年超声造影量超过8000例。
“超声是临床的眼睛。”超声医学科主任徐晓红说。不同于临床医生抢救病人时的惊心动魄,超声医学科更看重的是耐心和细心,用一双慧眼捕捉荧屏上的蛛丝马迹,让病魔无可遁形,帮助临床医生延续患者的生命长度和质量。
作为学科带头人,徐晓红就是“慧眼识病魔”的优秀代表之一。从医30年,她在心脏、妇产科、腹部、小器官及外周血管的超声诊断及介入治疗上有较高造诣,尤其擅长甲状腺癌、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及肝癌的射频消融介入治疗,帮助无数患者摆脱病痛折磨,先后获评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广东省三八红旗手和广东好医生等荣誉。
“努力不让一名患者漏诊误诊”
50多岁的李叔找到徐晓红时,已是抱着最后的希望。
多年前,他被诊断出尾状叶肝癌,手术切除了肿瘤。三年后,肿瘤复发了,他先后做了两次射频消融和一次介入治疗,效果比预期的理想,但这次MRI提示肝脏多发占位病变。多次治疗让他肝内结构紊乱,加上肝硬化引起肝脏移位体积缩小,超声检查难度进一步增加。
“实时动态是超声的优点,但相对CT或MRI而言,超声每次扫查能够观察的病灶有限,特别耗时,如果病灶不典型或位置不好,很容易漏诊。”徐晓红说,磁共振扫一次就能看到多个病灶,MRI虽好但无法搬到手术室,医院没有杂交手术室,当时超声也没有融合导航技术,只能手动寻找病灶。
第一次造影,徐晓红仔细扫查后,只看到1个比较典型的病灶,于是决定用“第二眼超声”——即更换不同医生、使用不同超声仪器进行常规二维超声,或结合超声弹性及超声造影等检查方式以更好地发现异常病变。更换设备后,她和叶秋荣医生一起,花了近5个小时,又做了7次造影,最终确定所有病灶位置,射频治疗顺利开展。如今,4年过去,李叔复查结果良好。
一位50多岁的女性患者,一直觉得乳房不适,疑心得了乳腺癌,但辗转多家医院检查都没有发现异常。徐晓红花了40多分钟仔细探查,在患者结构紊乱的腺体内,发现了隐匿性极强的非肿块型乳腺病变。后续检查证实了她的判断,患者在该院血管甲状腺乳腺外科中心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大大减少了医疗费用。
还有一位年近花甲的脑卒中患者,紧急救治并取栓后,临床医生想找出血栓产生的原因继续治疗,但心脏右心声学造影和下肢超声检查都没有发现异常,于是向徐晓红求助。
与临床医生充分沟通后,徐晓红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决定做经食管右心声学造影,彻底排查是否存在卵圆孔未闭。充分的瓦氏激发实验下,她敏锐地捕捉到在心腔间逆行的微小气泡,最终确认患者存在卵圆孔未闭,找出了病因。而漏诊是因为患者“Valsalva动作”不充分,只有出现一过性的右房压升高超过左房压,才能捕捉到心房间的右向左分流,这考验医生的耐心,也需要患者的高度配合。
“我们努力不让一名患者漏诊、误诊。”徐晓红说,手中的超声探头很小,但作用很大,能很好地延伸临床医生看不到摸不到的死角。为此她瞄准学科前沿,率团队开展多器官超声造影显像技术、肌骨超声、乳腺全容积自动扫描成像等新技术,并与甲状腺乳腺外科合作开展了目前最先进的超声引导下乳腺肿瘤麦默通微创负压旋切术、甲状腺射频消融术,与肝胆外科合作开展超声引导下肝癌射频消融术、超声引导下行PTCD术,与肾内科合作开展超声引导下经皮肾脏穿刺活检术等等,填补了十几项粤西地区的技术空白。
除了帮助临床诊断,她还积极参与治疗全程,帮患者解决病痛。
一位46岁的患者因反复心悸、气短、胸闷就医,被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必须第一时间进行手术。患者和家属担心外科手术有风险,选择了介入治疗,冠心病专科团队找徐晓红护航。患者进入介入室,经麻醉师镇痛镇静后,徐晓红为患者做了食道超声,为封堵器治疗缺损提供实时引导。术后3天患者顺利出院。
去年6月,徐晓红和团队又联合结构性心脏病专科等科室,成功开展粤西首台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不到2小时,帮助一位二尖瓣后叶脱垂并重度反流的患者解除了病痛,成为粤西率先独立完成这类高精尖介入技术的团队,推动该院心脏病介入治疗水平跻身国内一流行列。
▲用超声为手术护航的徐晓红(右)
“做超声就要千锤百炼”
在徐晓红看来,自己走上学医之路是顺理成章的事。
“小时候,我家就住在医院旁,经常到医院玩耍。”她回忆,在了解别的职业之前,对医生的向往就已经在心中扎根,后来便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考上了同济医科大学(即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不过,进入超声影像学领域是一次有选择的“意外”。原本成绩优异的徐晓红中意的是外科,但考虑到爱人也在外科,为了兼顾事业和家庭,她在保研时选择了当时相对冷门的超声科,师从我国超声医学先驱张青萍教授。
“那时超声应用范围没有现在这么广泛,以为会轻松一点,可以兼顾家庭,没想到还是一样忙。”徐晓红打趣道。研究生毕业后,爱人被时任广东医学院(即今广东医科大学)院长梁念慈引进到湛江,她也随之来到祖国大陆最南端,从此再未离开。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是粤西较早开展超声医学的医院,1993年率先引进粤西第一台全数字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但刚到医院的时候,徐晓红能做的东西并不多。于是,忙完了日常诊断工作,她会对白天所做的病人进行归档分析,同时,主动跑临床科室、手术室以及病理科等相关科室,了解患者的最终病理结果、病情变化及治疗过程。“患者的最终诊断是多种检查共同支撑的结果,我会通过追踪来验证自己的诊断,这个过程中很需要耐心和好奇心。”
从医30余年,徐晓红的好奇心从未消失,还总结出她的工作方法论:“超声科医生最核心的能力,一是技术娴熟,能快速找到病灶;二是理论扎实,知识面既广又深;三是要会沟通,与临床医生及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不久前,有个1岁多的女孩因发烧、脖子肿胀就诊,第一次检查时医生怀疑是甲状腺癌,复诊时,接诊医生对此有所怀疑,于是请徐晓红会诊。“图像确实看着不太对,我看着像是甲状腺脓肿,但不确定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徐晓红随后向医院副院长、血管甲状腺乳腺外科专家张智教授咨询,后者提醒可能是梨状窝瘘,她恍然大悟,又专门请教了儿科主任黄庆荣教授。
“甲状腺癌需要切除甲状腺组织,梨状窝瘘封闭就好,两者的治疗方法截然不同。如果误切,对孩子生长发育影响很大。”徐晓红说。事后她还专门翻阅资料了解这一疾病,得知综合医院关注得较少,于是联合张智、黄庆荣以及耳鼻喉科主任许卫华成立了梨状隐窝瘘的专病会诊群。
好奇心是原动力,爱学习则是好习惯。尽管工作越来越忙,徐晓红从未停止学习的步伐。2013年至2017年,她先后赴香港中文大学威尔斯亲王医院学习甲状腺、肌骨、腹部器官的超声诊断及肝脏肿瘤的射频消融,并参与完成多项课题;赴东京医科大学、兵库医科大学学习肝脏肿瘤射频消融及肝纤维化分级的临床研究;赴意大利佛托斯卡纳地区卫生署管辖医院与大学医院进修3个月……
在繁忙的临床、科研、教学任务中,她还攻读了暨南大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博士,并坚持把学习融入日常工作。“我有几台电脑,里面都是患者的资料。”她说,自己习惯于保存好所有经手的患者影像,并做好标识,方便回头看,“不同患者的病情千变万化,做超声就要千锤百炼,才能练出‘慧眼’。”
如今,徐晓红总能第一眼就发现细微的变化,一次次成功揪出狡猾的病魔。
“超声科是我的家”
“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能救治的人也有限。但如果将医术教给学生,学生再教学生,一传十、十传百,效果就会变得巨大。”徐晓红说。
1993年来到湛江不久,她就走上讲台,一边帮患者解决难题,一边培养年轻医生,多次获得广东医科大学优秀教师、优秀临床教师、师德标兵等称号,后被任命为广东医科大学影像学系主任、超声医学教研室主任。
2010年,她主持的医学影像学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获资助75万元。2012年,她作为副主编出版《乳腺超声诊断学》。她还两次参加编写周进祝教授的高职高专教材《超声诊断学》,参与李胜利教授团队,主译了Textbook of fetal abnormalities一书。
从本科生到硕士研究生培养,再到规培生培训,徐晓红都坚持一线教学,并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为了帮本科生从零开始构建专业体系,她精心备课,每一页PPT都反复修改,力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影像知识。
“超声不是简单的看图识字,深度和广度都很重要。”徐晓红说,她喜欢互动启发式教学模式,同时坚持案例导入法,开拓学生们的眼界,“教科书内容往往是滞后的,我们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新技术。特别是现在超声技术进展很快,有了融合导航技术,可以更快地发现以前无法发现的新事物,这需要我们与时俱进,让MRI和CT成为我们前进的眼睛。”
对于研究生和规培生,她则更注重引导,帮助其快速上手诊断。“临床医生的带教、教学都很重要。”徐晓红说。因为医护人员业务繁忙,学习时间分散,她推出“分组培养法”,根据研究方向和工作时间等分成多个小组,先组织小组长熟悉掌握前沿技术,再由小组长教授组员,不断提升团队的诊断能力。
成长是立竿见影的。9月22日接受本刊记者采访当天,徐晓红还表扬了科室的一位年轻医生:“早上会诊遇到一位乳腺癌保乳手术患者,一直在科室复查,近期在保乳手术区摸到一个病灶,其他医生怀疑是术后脂肪坏死引起的囊性改变,但黄星医生很细心,发现了里面的血流信号,认为是回声极低的实质性病变,最后结果证实是复发病变。”
多年来,怀揣对超声事业的热爱,徐晓红几乎每天清晨到科室,深夜才回家,加班加点并乐在其中。有一次,她因阑尾炎做了手术,术后不到12小时就坐着轮椅回到工作岗位,完成了当天所有预约患者的诊断,还临时为一位患者做了超声造影检查。
难得闲下来,徐晓红会计算一下退休时间。“还有3年。”她说,自己要用好珍贵的时间,为学科建设多做一点事,“超声科是我的家,也是我一辈子的心血,希望它越办越好,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帮助更多患者。”
(文中患者均为化名)
欢迎订阅2023年《人之初》杂志
▼▼▼
记者 | 宋炳军 陈湘婷
编辑 | 程橙 张芷莹 责编 | 张秀丽
来源|本文首发于《人之初》杂志,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