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随着国民经济恢复,食品工业也随之兴起,1950年接收和县东门邵朝贵等四人合开的槽坊,成立地方国营和县酒厂。同年,接管石跋河益农米厂,改为人民米厂。并由地方财政投资。在和城南门兴办和裕米厂。1952年冬中粮公司和县办事处与县粮食局合并,原中粮和县米厂改为和县粮食局第一米厂。随后白桥国营第二米厂,雍镇国营第三米厂和乌江国营第四米厂相继成立。1952年开始县供销合作总社利用私营油坊设备,相继在濮集、沈巷、西埠、桃园拐、香泉、善厚、戚桥、乌江、石跋河、白桥等地开办加工油厂。1953年至1958年,先后成立和县面粉厂、和县油厂、和县食品厂,并在香泉、赤坝、善厚、石杨、绰庙等地,建立11个粮油加工附属厂。随之,和县第一米厂、和县面粉厂、和县油厂合并,成立城关粮油厂。1958年全县食品工业31个,产值1325万元。1959年后,由于三年困难时期,食品工业因缺少食品原料,产值下降,1962年全县食品工业产值仅为532万元,1965年后,经过国民经济调整,恢复发展生产,食品工业产值回升到998万元,1969年后,全县粮食加工业亦逐步发展,为了方便生产和社员生活需要,县粮食部门先后支持姥下河、五显、徐庄、大赵、戚镇、得胜、城西、螺滩等大队(村)和高关、善厚等公社(乡),建立一砻一机半机械化加工米厂,协助八角、大闸等公社(乡)建立机械生产的油脂加工厂,西王大队(村)建立面粉加工厂,1978年全县食品加工企业(独立核算单位)39个。产值2207万元,实现利税114万元。
1979年后,食品工业门类增多,有粮油、酿酒、饮料、豆制品、糖果糕点、肉食、禽蛋等加工制造,并通过引进技术和恢复,传统生产工艺,出现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产品,和县酱品厂生产的原酱原汁,天然发酵的酱油,味道鲜美;双乳酱瓜、色泽红润,味道脆嫩是理想的家常菜肴。有500多年历史的雍家镇“一品玉带糕”明清朝代就列为“贡品”,由于恢复传统的配料和工艺,1984年被评为省甲级名点。白桥的豆制品“五香茶干”、“青方豆腐乳”、“糖酱生姜”和善厚乡的龙潭汽酒、汽水均被评为省优产品。乌江镇生产的“霸王酥”,酥松脆香,色味独特,质达省优,名传全国,曾受到国家农牧渔业部的嘉奖。黄山乡生产的无铅松花皮蛋,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四等奖,1987年被评为省优产品。
1988年末,全县食品工业发展为88个,其中乡、镇食品工业71个,从业人员2247人,年产值5298万元(其中出口产值82万元),比1978年产值增长1.29倍,平均年递增率28.5%,利税353万元,固定资产1333万元。
和县酒厂位于和城东门外,1950年创办,有职工11人,固定资产3700元。1951年,生产白酒13.3吨。1957年,改造老设备流水锅为斛子锅(冷却器),建造氨酵池,降低损耗,提高了产量和质量,当年产白酒335吨。1974年后改用新菌种黑曲(东酒一号),提高了出酒率,1975年生产白酒885吨。1983年至1984年,建造曲酒,增设一套汽酒生产设备,产品由单一的白酒发展为高、低度白酒、艹果汁酒、香槟酒、曲酒等。1988年有职工134人,产值452万元,利税61.8万元,固定资产113万元,厂房建筑面积8116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