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甲小队最强阵容搭配推荐

大家好,很高兴能够为大家解答这个装甲小队最强阵容搭配推荐问题集合。我将根据我的知识和经验,为每个问题提供清晰和详细的回答,并分享一些相关的案例和研究成果,以促进大家的学习和思考。

装甲小队最强阵容搭配推荐插图

这一关会加入一个新的要素:可以通过电右下角的来呼叫支援,当然了也是有限制的,右下角上方会有个数字,呼叫支援会消耗一定量的情报值,当然这个数值会一直增加的。

这一关的通关条件是占领所有的敌方据点,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已经夺取的据点敌方是可以夺回去,所以要看大家对于兵力的取舍。

首先先占领街道中央的据点,这时就可以呼叫装甲车的支援了,但是光有装甲车也是无法通关的,要熟练应用兵种之间的克制,坦克是毋庸置疑的大杀伤性武器,但是十分容易被反坦克手所破坏,而且需要的情报值也是十分的多的啊,而士兵需要的情报值却很少,而且数量很多,但是缺点就是太脆,碰到大型战争武器就是团灭的结果,所以需要搭配反坦克兵。

随着咱们占领的据点数的增加,会解锁不同的战争武器,比如空投士兵,空投士兵的战斗力很强,可以一下击毙很多敌人,而且cd也短,有事后搭配正面队伍简直不要太爽,还有可以呼叫空中支援,可以针对对方的迫击炮和火箭炮,因为很多地方连坦克也无法突破过去的,这时就需要大家抓紧时间呼叫支援。

随着咱们占领的据点数目的增加,敌方的支援也会随之到来,这是就需要大家能及时的采取行动,不然会被对方直接铲除已有的据点。

本关的流程相当长,想要熟练的通关,至少需要重开3,4次,才能顺利通关,如果顺利的话这一关的流程需要大家将近一个小时才能通关,祝大家游戏愉快!

希望能帮到你,求采纳。

美国陆军作战队在作战时身上都会佩戴什么装备?

美国陆军主要编有:7个司令部(3个集团军司令部和4个军部,其中1个为空降军部);

10个作战师(2个装甲师、4个机械化师、2个轻步兵师、1个空中突击师、1个空降师)、

13个旅(7个航空旅、6个炮兵旅);3个装甲骑兵团;2个营群(1个步兵营群、1个空降营群);

12个防空导弹营;另有2个一体化师。

美国陆军的作战师分为三种六类:装甲师、机械化步兵师、轻步兵师、山地师、

空降师和空中突击师。其中,装甲师和机械化步兵师为重型装备师,轻步兵师和山

地师为轻型装备师,空降师和空中突击师快速反应师。

第一、重型装备师:分别为第1骑兵师、第1装甲师、第1机步师、第2机步师、第3机步师

和第4机步师。

1、美国第1骑兵师,绰号为“第一队”,隶属于陆军第3军。该师正式成立于1929年9月,

是美军快速反应部队中的两个重型师之一。先后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越南

战争和海湾战争。

全师编制总人数17000人,下辖师部与师部连;3个骑兵旅(共编6个重型坦克营和4个机步营)

;1个工兵旅;1个防空炮兵营;1个军事情报营;1个通信营;1个师炮兵司令部(下辖3个自行

榴弹炮兵营、1个多管火箭炮兵连);1个师支援司令部;1个师航空旅等。

全师主要装备有:M1-A5型主战坦克348辆;M2-A6型步兵战斗车、M3-A5型骑兵战斗车等各型装

甲作战车辆798辆;火炮147门;高炮36门;反坦克导弹发射装置48辆(或部);防空导弹发射

装置93辆(或部);AH-64H型攻击直升机、AH-66B型攻击直升机、UH-80B型多用途直升机、

OH-60型观察直升机、EH-60型电子战直升机等各型直升机127架。

2、美国第1装甲师,绰号为“勇敢”,隶属于陆军第5军。该师成立于1940年7月,

是美军装甲兵成立最早的部队,也是目前美军唯一的装甲师。先后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

海湾战争和波黑维和行动。

全师编制总人数17000人,辖1个师部与师部连;2个装甲旅旅部与旅部连(共辖6个重型坦克营);

1个机步旅旅部与旅部连(辖4个机步营);1个工兵旅;1个防空炮兵营;1个军事情报营;

1个通信营;1个师炮兵司令部(下辖3个155毫米自行榴弹炮兵营、1个227毫米多管火箭炮兵连);

1个师支援司令部;1个师航空旅(下辖2个攻击直升机营、1个空中突击连、1个航空指挥连、1

个骑兵中队);1个化学连;1个宪兵连及1个师乐队。

全师的主要装备有:M1-A5型主战坦克348辆;M2-A6型步兵战斗车216辆,M3-A5型骑兵战斗车100辆;

其它装甲车辆475辆;火炮172门;高炮24门;反坦克导弹发射装置144辆(或部);

防空导弹发射装置36辆(或部);AH-64H型攻击直升机、AH-66B型攻击直升机、

UH-80B型多用途直升机、OH-60型观察直升机、EH-60型电子战直升机等各型直升机127架。

3、美国第1机步师,绰号为“大红”,隶属于陆军第7集团军。该师诞生于1917年5月24日,

当时被称为美国第1远征师。

全师编制总人数18000人,下辖1个装甲旅旅部和旅部连;2个机步旅旅部和旅部连,

共编有5个重型坦克营;5个机械化步兵营;1个战斗航空旅(辖2个攻击直升机营、

1个战斗支援航空营、1个骑兵中队);1个师支援司令部(辖3个前方支援营、1个保养支援营、

1个运输飞机保养连);1个师炮兵司令部(辖3个155毫米自行榴弹炮营、1个M270多管火箭炮连、

1个目标搜索连);1个通信营;1个防空炮兵营;1个军事情报营;1个化学连;

1个宪兵连和1个师乐队。

全师主要装备有:M1-A5型主战坦克290辆;M2-A6型步兵战斗车和M3-A5型骑兵战斗车380辆,

其它装甲车辆692辆;火炮171门,其中55毫米自行榴弹炮72门、多管火箭炮9门、

107毫米迫击炮66门、90毫米无座力炮24门;高炮24门;反坦克导弹发射装置180辆(或部);

防空导弹发射装置60辆(或部);AH-64H型攻击直升机、AH-66B型攻击直升机、UH-80B型多

用途直升机等各型直升机127架。

4、美陆军第2步兵师,绰号为“印第安人头”。是美太平洋总部辖下的2个步兵师一,

常驻韩国,也是美在西太平洋地区唯一的步兵师。

全师编制总人数15000人,装备编制兼具重型师和轻型师的特点,下辖3个步兵旅

(辖4个重型坦克营、3个机械化步兵营);2个空中突击步兵营;1个战斗航空旅

(辖2个攻击直升机营、1个空中突击直升机营、1个骑兵中队和1个航空修理连);

1个师支援司令部(辖1个前方支援营、1个基本支援营、1个卫生营、1个化学连);

1个师炮兵司令部(辖2个155毫米自行榴弹炮营、1个M270多管火箭炮营、1个目标搜索连);

1个通信营;1个防空炮兵营;1个军事情报营;1个宪兵连和1师乐队。

全师主要装备有:M1-A5型主战坦克232辆;M2-A6型步兵战斗车和M3-A5型骑兵战斗车300余辆;

AH-64H型攻击直升机、AH-66B型攻击直升机、UH-80B型多用途直升机等各型直升机127架;

反坦克导弹发射装置324辆(或部);防空导弹系统36部;火炮192门,155毫米自行榴弹炮48门、

M270多管火箭炮36门、107毫米迫击炮54门、90毫米无后坐力炮24门、60毫米迫击炮18门、

81毫米迫击炮12门;各种车辆3000台。

5、美国第3机步师,绰号为“马林石”,成立于1917年11月21日,

驻扎在美国本土佐治亚州的斯图尔特堡。该师拥有快速机动能力、强大的火力与突击力,

以及其他轻型师所不具备的对敌重型师攻击的防护力,是美军快反部队应急作战中最后使

用的一支拳头力量。

全师人员编制、武器装备与第1机步师相同。

6、美国第4机步师,绰号为“长春藤”,隶属于第3军,驻扎在美国本土胡德堡。

该师是以坦克和机械化步兵为主体,并包括有空中突击力量的诸兵种合成部队,

具有快速的机动力、强大的火力与突击力以及装甲防护力,

是美军支援全球军事行动的待机部队。

全师人员编制、武器装备与第1机步师相同。

第二、轻型装备师:分别为第25轻步兵师和第10山地师。

1、美国第25轻步兵师,绰号为“热带闪电”,隶属于第8集团军,

驻扎在美国本土夏威夷州的斯科菲尔德兵营。

全师编制总人数11000人,辖1个师部与师部连;3个步兵旅部与旅部连

(共辖9个轻型步兵营);1个工兵营;l个防空炮兵营;1个军事情报营;

1个通信营;l个师炮兵司令部(下辖3个105毫米牵引榴炮营和1个155毫米牵引榴炮连);

1个师支援司令部(下辖1个卫生营、1个补给与运输营、1个维修营、1个运输机维修连);

1个师战斗航空旅(下辖1个战斗航空营、1个攻击直升机营、1个骑兵中队);

1个宪兵营以及1个师乐队。

全师主要装备有:AH-66B型攻击直升机、UH-80B型多用途直升机、OH-60型观察直升机、

EH-60型电子战直升机等各型直升机115架;火炮144门,其中105毫米轻型牵引榴炮54门、

81毫米迫击炮36门、60毫米迫击炮54门;反坦克导弹发射装置304部;防空导弹系统80部;

各种作战车辆和输送车辆2240辆。

2、美国第10山地师,绰号为“高山”,隶属于陆军第18空降军。驻扎在美国本土纽约

州的德拉姆堡,是美军唯一遂行山地作战任务的快速反应机动部队。该师是以轻型步兵为

主体的诸兵种合成部队,全师所有建制装备均可通过空运快速部署,是美军执行应急作战任

务的一支快速反应部队。

全师人员编制与第25轻步兵师相同。

全师主要装备有:AH-66B型攻击直升机、UH-80B型多用途直升机、OH-60型观察直升机、

EH-60型电子战直升机等各型直升机102架;火炮152门,其中105毫米轻型牵引榴炮54门、

155毫米轻型牵引榴炮8门、81毫米迫击炮36门、60毫米迫击炮54门;反坦克导弹发射装置

206部;防空导弹系统80部;各种作战车辆和输送车辆2360辆。

第三、快速反应师:分别为第82空降师和第101空中突击师。

1、美国第82空降师,代号绰“全美”,隶属美陆军第18空降军,驻扎在美国本土北卡

罗来纳州的布雷格堡。该师成立于1917年,是目前美军唯一的空降师,长期以来一直被

称为美国战略部队的尖刀,是美军战略反应速度最快的师。

全师编制员额13000人,下辖3个空降旅(每个旅下辖3个空降步兵营);1个战斗航空旅

(下辖1个攻击直升机营、1个战斗航空营、1个空中侦察中队);1个空降野战炮兵团

(下辖3个空降野战炮兵营),以及其他直属分队等。

全师主要装备有:AH-66B型攻击直升机、UH-80B型多用途直升机、OH-60型观察直升机、

EH-60型电子战直升机等各型直升机165架;火炮171门,其中155毫米榴弹炮54门、

90毫米无后座力炮27门、81毫米迫击炮36门、60毫米迫击炮54门;高炮24门;反坦克

导弹发射架320部;防空导弹系统72部;各型战术车辆3741辆。

2、美国第101空中突击师,绰号为“尖叫鹰”,隶属于第18空降军,驻扎在美国本

土肯塔基州的坎贝尔堡。该师具有快速的空中机动能力、强大的火力与突击力,能

够远距离超越地形障碍,对敌实施突然打击,是美国陆军唯一主要依靠直升机进行空

中机动作战的快速反应部队。

全师编制员额17000人,编有3个空中突击旅(各辖3个空中突击营);一个战斗航空旅

(下辖3个空中突击直升机营、3个攻击直升机营、一个中程运输直升机营、一个指挥航

空营、一个空中骑兵中队);一个通信营;一个工兵营;一个防空炮兵营;一个军事情报

营;一个防化连;一个军事警察连;师属炮兵部队(3个野战炮兵营);师支援司令部(3

个前方支援营、一个主要支援营、一个中级航空维修营、一个空中救护连)。

全师主要装备有:直升机487架,其中AH-66B型攻击直升机88架、UH-80B型多用途直

升机203架、UH-64型效用直升机33架、OH-60型观察直升机109架、GH-47C型运输直

升机48架、EH-60型电子战直升机6架;反坦克导弹发射架322部;防空导弹系统72部;

各种火炮171门。

……

第二部分——美国海军陆战队:

美国海军陆战队成立于1775年l1月l0日,由地面部队、航空兵和后勤部队三部分组成。

她是美国的四大兵种之一,也是美国快速反应部队的主要作战力量。

海军陆战队主要有4个陆战师、4个陆战航空兵联队和4个勤务支援大队组成(其中1个陆

战师、1个陆战航空兵联队和1个勤务支援大队为预备役)。

目前,陆战队采用的是混合编组方式,主要编为4个陆战远征部队(其中1个陆战远征部队

为预备役)、6个陆战远征分队及若干特种任务小队等空地联合特遣部队。

陆战队远征部队是空地联合特遣部队中规模最大的任务编组部队,主要包括1个加强陆

战师、1个陆战航空兵联队(配有416架战斗机)和1个勤务支援大队,总兵力为30000至

60000人,通常由1名中将指挥。

陆军

47.17万人。编有3个集团军司令部、4个军部(1个为空降军)、10个作战师(2个装甲师、4个机械化师、2个轻步兵师、1个空中突击师、1个空降师)、5个航空旅、3个装甲骑兵团、6个炮兵旅、9个“爱国者”和2个“复仇者”防空导弹营、1个独立步兵营和1支空降特种部队。另有2个一体。化师司令部,编有6个加强陆军国民警卫队旅,作平时的一体化作战训练之用。

主战坦克:M-1Al和M-lA2等型,共约7900辆。

步兵战车M-2和M-3型,共6710辆。

装甲输送车:M-113A2、A3型15200辆。

装甲侦察车:TPZ-1型110辆。

各类火炮:6074门,其中277毫米多管火箭炮1075门,自行火炮2512门,牵引式火炮1591门。

反坦克导弹:29000余部,其中“陶”式8686具、“龙”式20000具。

防空导弹:“复仇者”式884部,“爱国者”式485部,FIM-92A“毒刺”导弹若干。

两栖舰船:51艘。

各种用途飞机:249架

直升机:约5039架,其中武装直升机1502架。无人驾驶飞机“猎人”式7架。

抗战时的日军有多厉害,为何几十人的小队就能对付中国

提起日军,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野蛮、凶悍、战斗力强,抗战时的中国军队让日军打的狼狈不堪。在抗战中,日本一个几十人的小队能轻松对付中国一个上百人的步兵连。如果是日本的加强步兵小队对付中国一个营都有希望。那么为何日军那么强悍,一个小队就能对付中国一个连?

首先,我们先看一下日军小队的编制。小队是日军最基本的编制,是日军比较小的战术单位。一般来说,一般一个小队由三个步兵分队和一个掷弹筒小队以及一个小队部组成,共54人,有步枪40-50支,大正十一式机枪3挺,掷弹筒3-6具,这种小队通常被称为“乙种小队”。遇到特殊情况,日本有时候会编制成每分队15人的三个加强小队,另外加强一个掷弹筒,整个小队有62人,这就是所谓的“甲种小队”。抗战时,为了应付游击战,日军还编制了6个分队50人的轻装小队,也就是“丙种小队”。

从人数来看,国军一个标准连大约为120人。日军小队的人数还不到国军标准连的一半。不过虽然人数比不上国军一个连,但火力可比国军强了不止一倍。日本一个步兵小队装备3挺机枪,3-6具掷弹筒,和国军最精锐的德械师一个连火力差不多。不过,中国的德械师只有3个,一般的国军部队根本没有迫击炮,重机枪也很少,一些地方部队甚至连轻机枪都没有。所以双方一交手,中国军队会很快被日军火力压制。日军不仅火力猛,而且打得准,弹药充足,训练有素,基本是指哪打哪。日军机枪的直线火力搭配掷弹筒的曲线火力组成了非常有效的火力网,将火力和训练优势发挥的淋漓尽致。中国军队的火力支撑主要靠机枪,但日本的掷弹筒专门对付中国的机枪,一轮掷弹筒投射,中国机枪阵地就被打掉了。日本的掷弹筒手在实战中400米内命中率高达85%到95%。淞沪会战中,国军精锐部队18军14师42旅的36挺重机枪被日军用平射炮和掷弹筒打掉了32挺。日军的火力优势可见一斑。

从作战素养上看,日军训练有素、经验丰富,是二战中作战效能最高的军队之一。日本士兵大部分都接受过长期严格的军事训练,每个步兵实弹训练在100发以上,机枪手在300发以上。而中国军队大部分士兵都没有接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很多是拉壮丁拉来的,子弹没打过几发,有的甚至连枪都没有摸过,加上伙食和后勤补给不行,所以不管是射击还是肉搏,战斗力比日军差远了。以拼刺刀为例,在抗战初期,中国要3-5名士兵才能对付1名日军,如果日军三人背靠背,能对付中国一个步兵班。

日军火力猛,战斗力强,而且配合默契,打起仗来还不怕死,所以中国军队要消灭一个日军小队至少需要一个营以上的火力才能将其压制。但中国军队火力出了名的弱,战斗力和作战素养也比不上日军,所以经常出现日军一个小队压着中国一个连打的情况。此外,如果考虑到日军还有飞机、装甲车等机械化部队支援,中国军队对上同等数量的日军根本没有还手之力。不过到战争后期,随着中国军队武器的改善,日军在同等兵力下已经占不到多大优势,一个美械装备的连队能够轻松对付日本一个小队,日本再也不敢猖狂,一个日军小队不带着足够的伪军甚至连城都不敢出。

超级机战学园的小队组成

根据不同机体的不同特性,可以搭配出千变万化的小队组合,例如下面的3种范例

小队范例1:自爆类小队

顾名思义,这种作战小队就是以精神指令“自爆”作为最主要的战斗方向。自爆的机体强制会给予敌我双方对应自爆机体当前HP数值的伤害,而部分机体例如超龙神、天龙神等更具备当气力达到120以上的时候,提升自爆伤害量。借助具有激励精神的机体参与队伍的话就能快速提升他们的气力,一口气给予对方巨大的伤害,当然如果不太好计算同时给予我方伤害的话,还能利用“不屈”精神将自爆带来的伤害降低到10。

小队范例2:海战小队

这个小队主要是在海战的时候非常有利,虽然战斗中的地形是完全随机分配的,不过,借助一些机体的特性,是能够强制将战斗地形转变为海,这就是本小队的战斗的目标。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借助真盖塔3号,就能将各自的作战地形转变为海地占据有利战斗地形。

小队范例3:宇宙战小队

与海战小队的战斗概念基本一致,主要通过无限正义高达和黑百合等宇宙战超强的机体,借助地形变换的特性占据有利位置。不过区别在于,这个战队利用了宇宙战强力的ヴェルデバスター同时还具备阻止对方更换战斗场景的特性,将战斗一直保持在主导地位。另外还有一种战术是派创世纪勇者王配合具有修理能力的永恒号、强袭口红高达等等相辅相成,利用绝大的HP和装甲配合高攻,回复等战术压制对方。

一个特种兵小队的所有装备

各国都不一样,而且军兵种也不一样。最常见的是美国DELTA的编制,16人的小队,战时具体分组按情况而定,比如2组8人(突袭或破袭战),4组4人(搜索或跟踪等任务),8组2人。(通常用于侦察任务)这种编制最早在英国的SAS也有过。一般在普通地貌和环境状况下,分队的前进队形是前后两个倒V字型的,通常前边第一小组顶点是火力组长,然后两个斜边分别是榴弹手和班机枪手,最后是两名步枪手。后面的二组斜边上是反装甲手和班机枪手,最后面是榴弹手和步枪手。这也是正规陆军步兵班的基本配置队形,但是大部分情况下都需要调整的,比如说你面对的是一个坦克排,那就不行了。另外通讯人员一般都有步枪手担任。

今天关于“装甲小队最强阵容搭配推荐”的讨论就到这里了。希望通过今天的讲解,您能对这个主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

最新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站长邮箱:12125980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