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回正理阵容搭配

接下来,我将通过一些实际案例和个人观点来回答大家对于轮回正理阵容搭配的问题。现在,让我们开始探讨一下轮回正理阵容搭配的话题。

轮回正理阵容搭配插图

六道轮回(资料图)

六道轮回是佛教的世界观用语。指凡俗众生因善恶业因而流转轮回的六种世界。又称六趣。即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其中,地狱、畜生、饿鬼称三恶道,或三涂。阿修罗、人、天称三善道。

(1)地狱道:即地狱受苦之处。有八寒、八热、无间等名。众生若造上品十恶及五逆罪,则堕地狱。

(2)饿鬼道:即孤贫潦倒受苦之鬼。经常处于饥饿中,到处游行,求食不得。相传有历千百年不闻浆水食物之声音,而常受饿渴痛苦者,故名饿鬼。众生若造中品十恶业,则堕饿鬼道。

(3)畜生道:即牛、羊、猪、马及一切虫、鱼、禽、兽等动物。众生若造下品十恶业则堕畜生道。

(4)阿修罗:属于非天道的一种大力鬼神。具有神通和威力而无德,性多嗔恚,统率夜叉、罗刹等,以阿修罗为首,故称阿修罗道。众生作下品十善即可生阿修罗道。

(5)人道:即人类。因人道苦乐参半,善于分辨事物的前因后果,易于知苦断集,明理去惑,转凡成圣,故《大智度论》卷四说,佛之三十二相要在人道中培植。众生修五戒及中品十善即可生于人道。

(6)天道:即天界。天道分布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之中。欲界因有男女情欲,故名欲界。色界,没有男女情欲,唯色相庄严,故名色界。无色界,无有形相,唯精神心识存在,故称无色界。众生行上品十善、修四禅定、四空定,即可生于天界。

此六道,若加声闻、缘觉、菩萨、佛等四界,即天台宗所说之十界。十界之中,六道是迷界凡夫所住,故又称六凡。声闻等四界是圣者所住,故称四圣。

若六道中不含阿修罗,则为五道,或五趣。五趣,指迷界有情所趣之五处。即地狱、饿鬼、畜生、人间、天上。亦称五道,或五恶趣、五恶道、五有。

此五者称为趣的原因,根据《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二的解释,趣是往的意思,另有一说是到的意思,因为此五者是往到善恶业因所结的生处,故有此称。《大乘义章》卷八(末)解释五趣又名五道,是因:所言趣者,盖乃对因以名果也。因能向果,果为因趣,故名为趣。所言道者,从因名也。善恶两业,通因至果,名之为道。五趣之地狱、饿鬼、畜生为纯恶之所趣,人、天为善恶杂业之所趣,皆属有漏。与无漏之净土相对。故总名为恶道、恶趣。又名五有,乃取有具因果不亡之义。

五趣再添阿修罗,称六趣或六道。所谓阿修罗,是指不断斗争并受此苦者;是怀有猜忌心、行下品十善者的果报。其中,地狱、饿鬼、畜生称为三恶趣,阿修罗和人、天称为三善趣。

关于设五趣,或设六趣这点,在大小乘中有不同的说法。《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二云:谓有余部立阿素洛为第六趣。彼不应作是说。契经唯说有五趣故。《俱舍》、《正理》、《显宗》、《杂心》等诸论,都只设五趣,而大乘经中却大多说六道。若根据五趣的说法,则阿修罗包括在五趣之中。《俱舍论颂疏记》(唐?遁麟述)卷八谓:问:阿素落何趣摄?(中略)瑜伽、佛地论说为天趣。杂心鬼趣摄。正法念经是鬼、畜趣。伽陀经鬼、畜、天三趣。(中略)慈恩师依瑜伽、佛地为正。婆沙评为鬼趣摄。杂心解亦同。 

此外,《首楞严经》卷八有开仙趣以为七趣之说。该经卷九另据阿修罗出生的不同(即胎、卵、湿、化四生),而将之含摄在鬼、畜、人、天四趣中。

在《阿毗达摩集异门足论》卷十一中,五趣者:

(一)地狱趣

(二)傍生趣(三)鬼趣(四)人趣(五)天趣。

云何地狱趣?答:与诸地狱一性一类众同分等依得、事得、处得,若诸所有生地狱已,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地狱趣。复次由上品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若习若修若多所作;往于地狱,生地狱中,结地狱生。是名地狱趣。复次地狱趣者:是名是号异语增语想等想施设言说。故名地狱趣。

云何傍生趣?答:与诸傍生一性一类众同分等依得、事得、处得,若诸所有生傍生已,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傍生趣。复次由愚钝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往于傍生,生傍生中,结傍生生。是名傍生趣。复次傍生趣者:是名是号异语增语想等想施设言说,故名傍生趣。

云何鬼趣?答:与诸鬼众,一性一类众同分等依得、事得、处得,若诸所有生鬼界已,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鬼趣。复次由悭吝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若习若修若多所作;往于鬼界,生鬼界中,结鬼界生。是名鬼趣。复次鬼趣者:是名是号异语增语想等想施设言说,故名鬼趣。

云何人趣?答:于诸人众一性一类众同分等依得、事得、处得,若诸所有生人中已,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人趣。复次由下品身妙行、语妙行、意妙行,若习若修若多所作;往于人中,生于人中,结人中生。是名人趣。复次人趣者:是名是号异语增语想等想施设言说,故名人趣。

云何天趣?答:与诸天众一性一类众同分等依得、事得、处得,若诸所有生天上已,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天趣。复次由上品身妙行、语妙行、意妙行,若习若修若多所作;往于上天,生于天上,结天上生。是名天趣。复次天趣者:是名是号异语增语想等想施设言说,故名天趣。

佛学问题:既然无我,如何轮回?

楼主 您好

这个问题,得从无我开始说起 (佛法无我有两义)。

佛法初期(阿含圣教)所说的无我,是指我们的身体、感受、了知、认知、觉知等,都是无常,无常所以是空,所以是无我---没有自己独自存在的真实体性。

举例来说,譬如我们看**时,身体没有作主性,不能决定自己要怎麼长大、要去哪里、要做什麼,因为做主的不是身体,因此身体无做主性、无自己独自存在运作的真实体性。

那觉知感受的心呢? 看**时,认知、了知**影像的功能也是无常的,因为必须有眼睛、大脑、以及清醒时为条件,才有眼见了知认知的作用。 而认知----对於**情节内容的认知,也是对於影像有了知后,才会进一步知道更详细的内容,就如同我们听到有人呼唤我们,是先知道有声音,才会进一步知道是谁叫我们(当然这过程相当快速,若无基本定力,实在很难观察到)。

那感受的作用呢? 看**时,看到精采时段有喜悦快乐的感受,不好看的时段则有痛苦或恐怖、不舒服的感受,乃至没啥感觉或习惯於那个影像后,也有不苦不乐的感受,这些感受也是无常,必须依於身体、眼睛、大脑、对於**情节的眼见了知、认知之后,才会出生这些感受,因此感受不论痛苦快乐,都是无常,无常所以无我---没有真实不坏、可以自己独自存在的真实体性,讲白一点,苦受或乐受都无法自己决定自己出生存在运行,都是某些条件聚合之后,才会冒出来,因此无我。

那觉知心呢? 能领受各种喜怒哀乐、能了知各种是非、好丑的这个觉知心呢? 其实也是无常的,因为觉知心必须依於大脑、大脑上的显影讯号、以及意根(此心很深细,往后有缘再做说明,其体性类似於心理学所说的潜意识)才能出生运行,当昏迷时、睡著无梦时,死亡后,觉知心即告断灭,所以也是无常,无常所以无我。

因此,佛法所说的无我,是指我们身心都没有常住不坏的真实体性,都是有生(始从母胎出生)有灭(归於尘土)。

但是,这些生生灭灭的身心功能,为什麼可以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生呢? 譬如我们的觉知心,为什麼可以夜夜断灭后,早晨清醒又继续出生呢? 为什麼感受过去了,还会再继续出生呢? 了知性、认知的作用也是如此,灭了又出生,生了又灭。就好像波浪一样,一浪推一浪。

因为,这些生灭的身心功能,都是依於一真实不坏的实体而出生与还灭。也因为有这个真实不坏的实体心,才会让众生每一世出生,灭了以后,又继续出生下一世,而每一世所造作的善恶,都会如实收藏於此心中。因此,虽然我们身心世界都无常,但是因果轮回不空,依於此真实心而不空。

后学简单说明如下:

第一: 当我们还是处在受精卵位的时候,那个时候,大脑尚且还没形成,如何有感受,如何有了知,如何有觉知心存在,既然如此,母亲又无法决定身体的成长,从理论上,必然可以知道有一个真实体,能够让身体渐渐成长,从心脏、呼吸系统等,大脑、眼睛等渐渐出生长养。

第二: 我们的记忆,虽然是暂时储存在大脑中,但是大脑本身是物质,并没有主动储存的功能,若有真是由大脑自己做主,为何无病无伤的死人,刚死去之后,其大脑无法在运作,因此大脑本身无做主性,无自己独自存在的体性,必定依於一个真实体而运行,而储存记忆也是由此真实心体藉由大脑为条件,将我们接触学习的种种,储存不虚,如果记忆是由我们这觉知心而储存,那应该我们喜欢、爱乐的记忆,我们可以自己选择储存,讨厌、不希望回忆的记忆都可以自己选择不要储存,然而事实不然,失恋男女纵然极力想要忘记痛苦回忆,始终忘不掉,所以记忆储存,非由意识,也非大脑,乃是此真实心体的真实功能。

第三: 我们每天夜夜睡著乃至进入无梦阶段,意识(觉知心)断灭不在运行,可是朝朝再度清醒出生,若无此真实心体含藏意识,怎麼能让意识不断继续出生呢? 乃至见闻觉知功能、喜怒哀乐、感受等功能也是如此。

------------------------------------------------------------

因此,轮回,是因为这个真实心(不同我们所熟悉的觉知心)让我们每一世的身心(心乃觉知心,非指此真实心)不断又不断的出生、灭亡。

而我们的身心无常,所以无我---没有自己做主存在的体性。

可是呢,这个真实心也无我,因为他从来不作主,只是随缘---随众生所造善恶业,但是会如实收藏这些善恶业,所以,说他真实,可是他无形无色无相貌,犹如虚空一般摸不著、见不著,但是呢,他却真实存在,没有他,众生顿成死尸,没有任何作用,而他也真实如如的收藏善恶业,因此不是虚拟假设的。

这就是真实心的无我性---没有像一般人所认的"我",一般人的觉知心总是想: 我想去哪吃,想做什麼,想学什麼,想要什麼,可是此真实心没有这个我想,因此无我。

已上略说了佛法的两种无我,也说明了无我与轮回的道理,若楼主还有不甚明了之处,欢迎再度提问。

人真的有轮回吗?

十一、以觉为师

末后时期,颠倒众生应该进入正道,要自修自觉而 不只是以戒为师。此时,当要以「觉」为师,要觉佛觉 性,度化众生是自觉觉他的事。个个以觉为师,才能突 破外在的种种束缚,而外在的种种法门为的是方便接引 众。徒儿们,要成全自己,若还要佛规礼嘱、戒律来约 束自己的话,就还在外道上学道,在被动上学道。

十二、何谓回光返照

人在后天,思念是多的,向外思则顺,向内思则逆 ,顺行为鬼,逆行为道,换言之,放作鬼,收作圣,故 劝人学道,则曰回心,回心即回思,回思即回光返照也 ,一时有闲,若肯收心于这里,人我两忘,一念常存, 便是离苦得乐的法则,佛经上云:「二六时中,念念莫 离这个」,子曰:「学而时习之一」,皆是叫人行此工 也,所以有志于道者,不可不注意于此也。

十三、进了道也吃素吗

吾人入道之后,斋戒最为切要。盖以先天之性,原 本至清,决不容有浊气相混合,遇有浊气搀杂其间,自 必乱失本真。故修道之人,必须留清去浊,始能复明本 性,凡属五荤三厌,皆当尽量戒除。五荤气味凶险,食 之则五脏之元气,易被冲散,三厌为禽兽水族之类,俱 属阴浊,食之易伤纯阳之体。吾道既以修炼纯阳为旨, 更须避阴保阳为妙,况且上天以好生为德,修道之人, 应体上天之意,不可贪图口腹,任意杀生,致造孽愆。 对于荤腥食物,虽不能一时戒尽,亦宜渐而行之,先持 花斋月斋,久之渐成习惯,然后再持长斋。

十四、仁爱与厚道

爱者是仁的代表,有人的爱,一定能爱众爱群,行 仁爱,性灵就能光辉。修行人,要做人不能为的好事, 他人不能做,独我为之,这就是爱爱不能离开仁,离开 仁,爱就要变成偏僻,变成自私自利的欲情之爱。仁也 不能李开爱,离开了爱,仁就要成为空洞虚伪的仁。所 以说:「仁义在身不自满,思虑通明不自专。」才是真 正的修道子。

十五、天道人道怎么分,修时以何者为先

重性命而修者,三期普渡,大道也,重伦常而行者 ,世间普通,人道也,人道是天道之枝干,故修天道者 ,得先从人道上立足,为起发点,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三曹中最重之事,天地处处鉴察人心,时时监视行为 ,若于生身父母,不知孝敬,手足兄弟,不知亲爱,对 于亲友,敷衍了事而不忠,心口不一而无信,无礼无义 ,寡廉鲜耻之辈,修行亦无益,人道既失,遑论天道乎 ?所以修天道的,应以尽人道为先,孔子说过:‘下学 而上达’,能尽人道,则近乎天道矣。

十六、天谴雷诛之誓,可得闻乎?

天谴雷诛,俗言就是五雷轰身,雷者阳之刚也,五 雷者,天雷,地雷,阳雷,阴雷,法雷是也。

天雷发而霾雾顿消,地雷发而万物萌动,阳雷发而 邪气殄灭,阴雷发而群魔敛形,法雷发而大道昌明,不 仅霹雳一声,振聋启瞆,方得谓之雷也。

即人之一身,五雷亦莫不具备,如含羞逞愤,耳烧 面热,非天雷发动乎?行为不正,欲前不前,非地雷发 动乎?越礼犯分,心胆驾惶,非触动阳雷乎?阴谋暗算 ,坐卧不安,非触动阴雷乎?其他种种不法,心思扰乱 ,梦魂颠倒,非激起法雷乎?

盖五雷发动之际,正理欲交战之时,此时若能翻然 改悔,敬畏天雷,以开我天门,惊愓地雷,以闭我地户 ,怀阳雷,以保我元气,戒阴雷,以固我真精,拳拳法 雷,以镇辅我灵神,则三宝聚而五气凝,不难还我本来 面目,永享清静矣!

此周公所以致风雷之感,孔子所以作风雷之变也。 否则,摇尔之精,散尔之气,劳尔之神,夺其魄,惊其 魂,形容枯稿,疾病丛生,将不知其死所矣,岂必待有 形有象之雷霆,方显报应哉。

十七、心好就好何必求道

常人果属善良原子,一闻此道,定必踊跃求修,尽 力提倡,盖以善人君子,无时不以世道人心为怀。当今 之时,世道浇漓,人心奸险,恶气冲天,召来种种恶劫 ,忧道君子,朝夕设法,救济不暇,今则天道出而普渡 ,有不欣然乐为者乎?且入道最大目的,是在超生了死 ,返本还原,不再受阎君之患,轮回之苦。若徒言心好 ,亦不过为一浊世之善人,转世受福报耳,况福禄亦有 尽期,到了尽时,又不知如何结局。较之入道者,受师 指点,永脱轮回之苦,安享无穷之福,则不可同日而语 也。吾人但细玩味孔圣之恶乡原,说是:‘德之贼’一 语,再悟一悟「朝闻道,夕死可矣」一语,即可知心好 原与入道的不同了。

十八、何谓悟人

悟者,觉也。悟人能以觉知自心是佛,慕道修行, 三业无亏,六根清静,有方有便,无人无我,自渡渡他 ,同成佛道,虽住世间,世法不染,坐尘劳内,转大法 轮,变地狱为天堂,指迷途见佛性,作诸佛事,渡脱有 情,发大慈悲,誓相救拔,此等之人,即为悟人。

十九、何谓迷人

迷者,糊涂不明也。迷人恋世,贪酒爱色,纵六根 ,贪六尘,尽情快乐,邪伪多端,颠倒无数。但图目前 受用,不顾身后招殃,迷真逐妄,背觉合尘,纵遇圣贤 ,不能救渡,长沉苦海,永失真性,一入轮迥,万劫不 复,此之谓迷人。

二十、何谓智人

智者,知也。惟有智人,知有佛道可修,知有圣教 可学,知有明师可求,知有善可作,知有罪可忏,乃至 知有入世出世,轮迥因果如天有日,如夜有灯,能知能 见。善恶报应,一知见后,便能舍恶从善,改邪归正, 非理不说,非道不行,非义不取,念念中正,时时真实 ,积德成名,流传后世,是名智人。总之,讲仁义,说 道德,己立立人,己达达人,以期人人达到贤关圣域为 目的。

二十一、`何谓愚人

愚者,笨也。愚笨之人心暗,心暗所以不识高低, 不知有天堂地狱,不信有六道轮迥。但知贪花恋酒,杀 生害命,而供囗腹。一生中杀害百千万亿众生身,结下 百千万亿性命债,轮迥相遇,递相食瞰,无有了期。何 以故?一切牛马猪羊,畜生之类,皆是累世冤亲,善恶 眷属,至坠入轮迥,改头换面,来作畜生。愚人杀食, 即杀自己父母,即食自己眷属之肉。父遭子杀,轮迥路 上,父子不知,相杀相食,无有休止,一失人身,万劫 不复,此之谓愚人。故仓颉夫子造肉字,一个窝内两个 人。俗云算来即是人吃人,即此义也。

二十二、何谓缘份

缘份之事,当在夙根上讲,如若此人是原人佛子, 天性不昧,听人一说圣道,信心即起,听则信,信则修 ,此为与佛有缘者。所谓份者,换句话说,就是爵位, 有缘之人,得道,时时在心,只怕坠落人后,积功累德 ,不敢少懈,此人终能成道。成道后,按功果而定爵位 ,这是有缘有份。但是有一件,知而不学,为无缘,学 而不实,为无份,前人云:「幼而不学,长无能也,壮 而不学,老而忧也,勿谓今日不学,而有来日,今年不 学,而有来年,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当为不为,必生 后悔,大丈夫不作后悔事,到得后悔时,还赶得上吗?

二十三、利己利人

富能布施为德,贫能守道为贵。 富贵在乎积善,福寿在乎善心。

此利己也。

见人之善如己善,必助成之。 见人之苦如己苦,必解脱之。 此利人也。

要让众生与自己在这一世都能成就,如一时无法济 渡,要为他能于他生他世,也能解脱、成就而祝福、祈 祷!认清自己的修道因缘,则施恩受惠的大回馈中,建 立天上人间的一股善流。

如果白阳道场的每一位徒儿,都能为众生祈福,都 能为化劫息考而叩头,善念的凝聚,一定能将人间的劫 、考消减到最低点!则上天也定然为你们延长办道的岁 月。

白阳弟子要培养广大宽阔的胸怀,庆幸他人的成功 。赞美他人的杰出,礼敬他任人的辛劳;培养让世界与 我们一同欢笑,也让宇宙与我们欢笑,让众生与我们欢 笑的精神。

一个修道人,不管其天赋如何丰富,外在与内在的 资质如何丰美,如果没有把本身的德行,推行到他人身 上,发生了热力,再由他人的热力,照射到自己的本身 中,则不能发觉「德」实质的价质。上天生下了人,把 人当做火炬,不是照亮自己,而是照亮别人,如果德行 不能兼善天下的话,还是等于有若无。这就是所谓的佛光普照。

成熟的果子,市由阳光、水分、沃土、肥料和栽培 者以爱心、耐心、信心观照完成。徒儿们是那园丁。故 要|不断的研究,不断的改良,不断的付出,才能有圆 满的丰收,所谓:‘挥泪播种,必欢笑收割。’不问上 天给多少,只问自己付出了多少!

二十四、求道后如何行功

以道存心,谓之德性,行于伦常,谓之纲常,有道 无德,必定出魔。子曰:「苟无至德,至道不凝焉」。 德者,得也,行功即立德也。要行济人利物之事,要有 拯灾救世之心,要遵三教圣人之训,竭力躬行实践。凡 抄善书,立佛堂,广劝化,多开荒,宣扬道义,启发人 智,化一人成道,功德实非浅鲜,外功圆满,内功随之 而圆。至于凡情上,济急救难,赈灾匡危,小则出资独 办,大则集资共举,要随地随人随时随事,多方而利导 之。与父言慈,与子言孝,与兄言友,与弟言恭,与夫 妇言和睦,与朋友言信实,与官吏言忠正,化恶为善, 化愚为贤,则为真功,不存沽名钓誉之心理,与无恶言 厉色之表现,若沽名钓誉,无所谓功矣,若性躁气愤而 劝人,则非修道之人矣。

二十五、法船是何物,能看得见吗?

法船这名词,不过是个喻言,其实就是道,也无形 象司见。为什么说是法船呢?因为人在世上,醉生梦死 ,四生六道,轮回不已,造种种因缘,受种种果报,随 波逐浪,没有完结,解脱无门,痛苦万状,这不是苦海 吗?要是修了道呢,则视世界为空花,富贵如泡影,妻 子为情枷爱锁,色空空色,无挂无碍,这不是等于上了 法船了吗?

二十六、现在道门很多,是否都是法船?

现在道门甚多,不能说他都是法船,然而虽说不是 法船,大约是个道门,都是教人学好,所以有参禅打坐 的,有诵经念佛的,也有拿刀弄枪的,也有持法念咒的 ,种种名目,多极了,总而言之,不外邪正两途,俗云 :‘辘轳把,绞三绞,那个门里都可跑,找着正门成佛 祖,找不着正门空烦恼’,但看各人之眼力及福泽何如 耳,所以孔圣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笃行之’。

二十七、三曹普渡,如何渡法?

大道普渡性灵之范围极广,上可以渡天上河汉星斗 ,气天诸仙,中可以渡人间芸芸众生,下可以渡地府幽 冥鬼魂,此之谓三曹普渡。

◎上渡河汉星斗,怎样渡法?

此时正应三期末劫,三佛治世,故有三曹普渡之事 。盖以过去修行之客,炼气之士,而末遇上天开恩渡回 ,超入理天者,以及忠臣孝子,烈女节妇,死后岂能湮 没,虽可升为气天之仙,或为鬼中之神,然如不得天道 ,仍是难脱轮迥之苦,不能返本还原。现逢三期末劫, 天道普渡,故气天诸仙,常有随神佛到坛,或到处显化 ,找寻前世有缘之人,担任引保,求得天道,返回理天 ,永脱轮迥,故河汉星斗之渡法,较人为繁难也。

◎下渡幽冥鬼魂,怎样渡法?

人生世上,孝悌为本。孝经云:「立身行道,扬名 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吾人果欲孝道无亏, 生前固应竭尽孝敬之诚,死后尤须实行超拔亡灵之功, 俾得永脱轮迥之苦,而享受理天之清福。不过为子孙者 ,若欲超拔九玄七祖,幽冥鬼魂,究竟怎样渡法,始可 达到目的。必须修道有恒,有功有德,对道有表白者, 方能超拔,此可谓「一子入道,九祖光荣,一子成道, 九祖超升。」

◎此道中有超拔亡魂之事,不知怎样说法?

古者佛规,一子成道,九祖超升。当初开普渡时, 无极母定例,渡生不渡死,后来蒙三官大帝,地藏古佛 ,恳乞鸿恩,才准阴阳齐渡,因而立下佛院,以候超拔 ,得道归空者,候期定位,功德兼修者,取入超等,功 德不及者,转生再修,或降福地,享以洪福。夫孝,有 凡圣之分别,世俗之孝,生事以礼,死葬以礼,祭祀以 礼,不过将为子者之心尽到,就算完了,然而不能消解 父母之罪愆,脱出输迥,得以不在张门为子,李门为妇 ,所以这种孝,是小孝如有真心孝子,追想劬劳难报之 恩,欲超拔父母者,非修道不可。再道中有加果位一事 ,六十四功加一果,拔一层父母,共计九层,系拔上九 代,若下拔子孙者,为恩拔,非有大功大德不可。甲子 年时,规矩又改,凡齐冢者,即可拔父母,若拔祖父母 者,仍依前例二层果位,方为合格,其外类推。

◎超拔亡灵以后,有什么证验?

亡灵超拔,经过百日以后,就能到坛结缘批训,说 明阎君轮迥之苦难,如何超脱,如何飞升极乐理天,享 受清福,以及生前未经办理清楚之事,临终未经嘱咐之 言,均能在鸾坛上详细批明,或借人叙述,可为超拔亡 灵确切之证验。

◎亡灵超拔了,归于何处?

亡灵经超拔之后,即可天榜挂号,地府抽名,而归 于理天天佛院自修堂。复经百日修炼,以恢复纯阳之体 ,然后再由明明上帝,派定三官大帝,按功定果,但其 果位,须以其生前之修养,及其子孙之功德为标准。故 仙佛圣贤,虽人各有份,然亦须按其修炼与功德成绩, 而定其品莲。

二十八、轮回有吗?

轮者,车轮也,迥者,去而复来也。天一轮也,地 一轮也,天地相磨,寒暑迭运,风雨推旋,是天地一大 轮迥也。日一轮也,月一轮也,日月代明,运行不息, 昼夜循环,是日月一小轮迥也。

天地日月,轮迥枢纽,阴极阴消阳长,阳极阳消阴 长,故有南北二极。南极入度三十六,常隐而不现,为 阴极,即阴仪也。北极出度三十六,常现而不隐,为阳 极,即阳仪也。南北二极,轮迥天地,凡天地之间,日 月之下,莫不受其轮迥矣。

人得天地正道之气而生,受日月精华之气而长,负 阴抱阳,无一时不在天地覆载之中,无一时不在日月照 临之下,能免其轮迥乎?故人随阴则阴,随阳则阳,日 为阳,月为阴,夜则月出属阴主静,人随之而静,则休 息,昼则日升属阳主动,人随之而动,则工作。万物随 天地流行之旨,或阳极阴生,轮到阴间作鬼,阴极阳生 ,轮到阳间而为人,此阴阳消长之机,天地日月轮迥之 理。

轮迥之道有六,胎卵湿化生死,人有富贵贫贱四道 ,富极而生贫,贫极而生富,贵极而生贱,贱极而生责 ,物极则反,人极则轮到物,物极则轮到人,胎卵轮到 湿化,湿化轮到胎卵,生生死死,死死生主,大轮小轮 ,恶轮善轮,人轮物轮,神轮鬼轮,试看钟表之轮无数 ,轮来轮去,即是迷魂阵,任尔英雄好汉,难以跳出此 牢笼。

经云:「念破金刚经,读彻大悲咒,种瓜还得瓜, 种豆还得豆,不受明师点,永在轮迥受」。

好了,今天关于“轮回正理阵容搭配”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轮回正理阵容搭配”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

最新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站长邮箱:12125980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