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问欧豪:“参演《左耳》这部电影,你能拿多少片酬?”
欧豪:“大概只有3000w吧,不过除去税收和公司分成,就只剩30%左右。”
算下来如果只有30%的话,欧豪也能赚到900w左右,可以说相当可以了。
不过欧豪之所以能赚这么多,还得感谢导演苏有朋。
《左耳》是苏有朋导演的第一部作品,当时制片方找他的时候他还有点意外,觉得自己并没有这个实力当导演拍电影,于是就直接拒绝了。
但是对方却特别坚持,跟苏有朋说:“我们已经把分镜都做好了,你只需要坐板凳上看着就行。”
苏有朋一听这么轻松,当即就答应下来。后来看剧本不错,更是果断投资6000w。
不得不说苏有朋这一选择是对的。
电影上映之后票房一路飙升,涨到了4.85亿,片方分账1.83亿,苏有朋第一次当导演就赚翻了。
但是苏有朋当导演拍摄期间,并不只是坐在板凳上看着那么简单。
有一次欧豪在节目中说道:“我从来没见过苏有朋这么邋遢的导演。”
马思纯也曾说:“苏有朋导演近距离跟我讲戏的时候,总是能闻到他身上传来的味道。”
其实苏有朋自己也是清楚的,因为拍戏那段时间天气很热,每天需要和不同演员和工作人员沟通并在场地跑来跑去,所以很容易出汗。
从早忙到晚又没有时间洗澡,身上自然会有异味。
不过从结果来看苏有朋的努力是值得的,不仅赚了很多钱,还捧红了欧豪和马思纯等演员。
如今欧豪之所以能有很多资源,可以说都要感谢苏有朋当年对他演技方面的指导,才让他被那么多大导演看中,拍更多的戏。
像最近他还参演了《想见你》导演的新剧《陌生的恋人》,目前这部剧口碑还算不错,估计欧豪分得的片酬也不少吧。
文 苏玉
从“偶像派”到“实力派”
没有选择的人,最懂得珍惜。《还珠格格》剧组里大部分演员都是新秀,反而是曾经红过的苏有朋成了那个最勤奋的人。他每天除了揣摩剧本、背台词之外,还常常跑到监视器前,认真学习同行,虚心请教导演。
苏有朋明白,小虎队的成功不能成为他一辈子的光环,他不能再把自己当一个偶像了,而要成为一个全能的艺人,他还有很多不足,通通都要重新学习。
当时,他身边没有助理,拍戏也很辛苦,还常常被导演骂,但他都觉得没关系。甚至每次得到一些指点或批评,他都如获至宝,认真记下,反复琢磨。
奇迹发生了,《还珠格格》后来火遍大江南北,还带红了一众演员,苏有朋也终于完成了从“歌手”到“演员”的转型,事业再度风生水起。
接下来的几年,苏有朋主演了多部影视剧:在《绝代双骄》里,他是绝世佳公子花无缺;在《老房有喜》里,他是含着金钥匙长大的苏小鹏;在《情深深雨濛濛》里,他是既搞笑又深情的杜飞;在《倚天屠龙记》里,他是侠骨柔情的张无忌……
苏有朋越来越不满足于自己那张娃娃脸所能适配的温柔系角色,因为“人不可能一辈子吃青春饭”。转型成功之后,他决定继续深耕,要从“偶像派”转变成“演技派”。
他开始尝试那些与“偶像”身份相悖的角色,虽然早期的尝试并没有带来巨大的成功,甚至还给他招来过一些非议,但这些尝试都是未来质变不可或缺的。
电影《风声》里的“白小年”,就是苏有朋的那个质变。“白小年”戏份不重,却很不好演,他曾是一代名伶,后来又成了伪军总司令侍从官,成日里梳着油头,翘着兰花指,唱着昆曲。为了演好这个角色,苏有朋去北京拜师学艺,从吊嗓子、翘兰花指学起,足足学了一年。
这一番苦功没有白下。在《风声》里一众影帝影后的辉映下,苏有朋也毫不失色,凭借“白小年”一角,斩获第30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在颁奖台上,他格外激动,从出道起就被定义成偶像派的他,终于走到了这一步,真的非常不容易。他说:“我不需要大家一直关注我肯定我,我只希望有那么一瞬间,就像现在,我会让人觉得,‘啊,原来他过去20年也挺努力的’。”
“挺努力的”是他最想被人认可的东西,也是他从低谷走向成功的真正法宝。
从艺人到导演、导师
苏有朋并不满足于只做一个艺人,他尝试做更多的转型。
2014年,他开始筹备自己的导演处女作《左耳》。这部电影未拍先火,因为“刷掉了几乎半个演艺圈的人”。杨紫、张云龙、春夏、张雪迎……一票当红小花、小生面试都没过,连原著作者饶雪漫都笑言:“有朋哥估计只有装失忆才能继续在这个圈子混下去了……”
没办法,苏有朋太认真了。选角如此,拍戏更甚。制片人后来都说,从没见过哪个导演像他一样,能把所有角色的台词都背下来。电影拍完,苏有朋头发白了一圈,他调侃道:“原来他们说的一夜白头不是假的。”
《左耳》交出5亿票房的好成绩,苏有朋也因此获得第23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受大学生欢迎导演,并得到了第5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新人导演提名。
2016年,苏有朋又拿出第二部导演作品《嫌疑人X的献身》。这部电影拍摄期仅有98天,他竟带着剧组横跨28个城市取景。他的完美主义,令主演林心如都快受不了了,吐槽他的严苛已经“令两人的友谊摇摇欲坠”。男主角张鲁一则说得比较“隐晦”:“导演经常一个人留下来抠细节。”苏有朋自己则说,拍戏的过程是一种修炼,他对每个工种都很苛刻。
在完成从演员到导演的初步转型之后,苏有朋选择去纽约大学导演系进修,显然,他不是在玩票,而是“来真的”。
有了收获,他还想继续向上攀登,仿佛人生不披荆斩棘,就没有了乐趣。于是,我们又在综艺节目《创造营》里看到他当导师、为学员排练操心的样子,看到他在《披荆斩棘》第二季里,发狠排练、从容唱跳的样子。
有人半称赞半吐槽地说他“太卷了”,这会逼得身边的人也不得不一起努力的。苏有朋就是这样,不管别人怎么对待人生,他总是不断抛下旧战果、挑战新目标,向更高更远处进发。
曾经红过也失落过的他,以自己30多年的从艺、转型之路,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偶像”。外在重要,内在更重要;天赋珍贵,苦功更珍贵。“很多时候都觉得不可能吧,但每次的不可能,咬咬牙最后也都可能了。”
一时的成绩,或者一时的低谷,都不是最重要的,对苏有朋来说,努力才是最重要的。他会一直奔跑,一直发光发热,为那些喜欢他的人带去力量,激励着他们一同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