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美术中学排名前十(南通中学学校排名一览表)

南通美术中学排名前十(南通中学学校排名一览表)

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南通各地的学校也经历着巨大的变迁。近三十年来南通中小学几乎都重组整合了,笔者当年曾周转上过的若干村小早就消失了,初中也撤没了,幸好高中还在虽然地址迁移了。
寻根自己的中小学母校,估计现在很多人只能从档案馆找了,因为现实中不少学校已然消逝在历史的长河里。南通的小学除了通师一附二附三附以及更名城中的四附外,大多以所在地乡镇村命名。解放后市区公办中学基本上采用数字编序号,辅之以历史或所在地名称,一直延续到七八十年代,排序据说主要根据建校时间。省属中学的话,要加上江苏省抬头,南通后面不加“市”字,直接加第几学校或其他名称,如江苏省南通中学、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市属中学的话前面一般不加江苏省,即使加了后面一定要在后面加“南通市”某某中学。

虽然南通市参与排序的中学数量没有大城市那么庞大,但城区和郊区(大致相当于崇川区和港闸区)加起来也有二十好几,基本每个乡镇都有自己的学校延续了张謇倡导的就近上学理念,不过九十年代后学校恢复历史名称,且总的趋势是在撤并中逐渐规模化集中化。原来中学都归市教育局管辖,后来初中学校下放到区教育局管理,但市教育局又直接管理几个大规模初级中学。去年以来,初中学校又重新收归市教育局直管。

因为笔者在市区部分学校求过学,有的探访过,有的途经过,有的则是听说过,所以对三四十年内的大多数市区学校还算比较熟悉,所以尝试对编排序号的中学逐一介绍。南通市民或多或少都和这些学校建立过各种各种的联系,有的还是亲身体验,谬误遗漏之处请大方之家指正,一些具体变革时间维度还可以补充说明。当然如果教育部门能够联合档案局,对市区学校的沿革变迁编排一个谱系表,那就更加权威清晰了。
一中,已有百年历史,前身为基督女校,以前一直是初高中兼有的完中,市区唯二的省重点中学,冠名前要加江苏省,级别也是处级和南通教育局平级。八九十年代高考成绩堪和通中平分秋色,后来录取政策影响逐渐落寞。现在高中部仍在孩儿巷原址并延用旧名,初中部因为政策限制分家了,迁到新城区变成南通第一初级中学,同时吸收紫琅中学等学校的初中部师资。

二中,亦有百年历史,原来叫做私立敬孺中学,系张謇哥哥张詧所创,地点在唐闸老镇河东,当年也是完中,和一工小一路之隔。后来二中高中部迁建到长泰路新校址,原址变成第二初级中学,由老二中初中部和唐闸中学合并而成。

三中,是解放后市区新办的第一所中学,现在校名仍继续延用,更多的时候自称田家炳中学,期望和校风不佳历史划清界限,老地址在延寿巷。原来主要以初中为主,高中为辅,也曾办过职业高中。学校一度生源质量不好难以为继,直到后来通中初高中剥离,初中部师资整体转入三中,学校在通中团队的引领下逐渐扭转颓败局面,成为市区初中名校,近年来中考高分段占优势,加上施教区庞大,导致生源不断膨胀,据说今年初一招生达30多个班级。高中部一度停办,近年因高中扩招恢复,并迁址在跃龙南路新校区。

四中,据说是南通中学曾短暂的改名,或许是为了保持市区学校编号的连续性吧,姑妄言之待考证。张謇创办的百年通中是南通城市的骄傲,获评首批省重点中学,校友中院士名人辈出,先后考出八名高考状元,这里就不再赘述了。遗憾的是,在县中军事化模式挑战下,通中的高考光环褪色不少,优质生源逐渐外流,值得深思。

五中,也叫天生港中学,自然原来在天生港老镇上,早期也是完中,后来生源萎缩仅剩初中,又和天生港小学及幼儿园合称天生港学校。再后来搬迁新建到龙潭村的隆兴小区附近,现在又和小学脱钩变成市属纯初中。因为天生港人口外流逐渐萧条,该校逐渐演变成为船民等外来人口子弟学校,令人唏嘘不已。

六中,也叫唐闸中学,地处唐闸河西新工房北侧,一直是纯初中,九十年代办学业绩颇佳,力压二中等周边学校初中,考上中专和优质高中的学生不少。许多年前并到二中初中部了,原址整体转让给了新唐闸小学。顺带说一句,唐闸小学原在唐闸二院西隔壁的兴隆街,不过新唐闸小学其实又是整合了唐闸小学和唐闸二三工小的资源。

七中,即原来的紫琅中学,位于风景宜人的狼山风景区脚下,算是撤并比较晚的完中了,曾经是足球运动名校。其初中部主要分流到第一初级中学,高中部分流到以启秀中学高中部为主体的通大附中。校址后来整体转让给曹公祠那里的旅游职业高中,倒也和五山旅游环境颇为契合。

八中,曾经是南通电子职中以及南通中专的前称,陆续吸收合并了多个职业类学校,是市区综合性国家级职业中专的龙头,原来是否办过普通中学倒不太清楚。原址在医学院北校区隔壁,后来卖掉开发了濠南君邑房地产项目。南通中专原来在芦泾港那里还有分校区,后来被中集占用了,学校统一都搬迁到了目前高店路口的总部。

九中,就是易家桥中学,前身为南通市大生副厂职工子弟初级中学,现在依然保留着建制,一直是比较普通的初中学校,生源质量不佳,教育资源薄弱,主打重点班。先是和一初中联合办学了很长时间,不温不火,今年开始又和启秀中学一体化办学了。

十中,也就是唐闸职中,位于唐闸河东路,新世纪初就停办了,据说并到唐闸二中了,当然有教师可能分流到南通中专。

十一中,原来的师专附中,在南通师专的河南边,以前好像是主打美术特长班,也早就撤销并入三中了。

十二中,启秀中学的别称,老底子是张謇创办的乙种商业学校,原址西寺老银杏树那里,后来历经多次改名。最后迁移跃龙路的西公园校址,老校区则被通大附院征用为建设新门诊大楼。原来是城里排名第三的市重点中学,初高中兼备,现为纯初中。在市区学校改革中先是兼并了西公园中学,后来高中部独立出来组建了通大附中并迁往新城区。近年来启秀中学逐渐成为市区初中的扛把子,在均分和普高率上保持领先水平,导致生源火爆连年扩张,导致生均面积和师资极为紧张。

十三中,原私立崇敬中学,一度改名第三初级中学,最终更名为现在的实验中学,著名艺术家赵丹的母校,位于濠河之滨,临近通中二附。初中阶段的办学总体比较平淡偶有亮点,但毫无外地实验学校的硬气,施教区狭小加上生源流失严重,目前沦落到被三中托管的境地。

十四中,市区跃龙中学的排序,位于西被闸西侧北朱家园路。学校以初中为主,一度办过职高,当年也曾经搞过挺红火民办学校,后来因政策因素都停摆了。现在同样面临生源不佳的状况,勉强维持局面。

十五中,即西公园中学,普通完中,因位于张謇开辟的跃龙路濠河西公园隔壁得名,据说再早期曾用红旗中学校名。新世纪后期被启秀中学兼并吸收,启秀中学老校区被附院征用后,全部迁到西公园校址。近几年又拓展了崇川少年宫地块,稍微缓解了校舍操场压力。

十六中,说实话我没有听到过有关信息,或许存在历史太过短暂,据说原来在天生港附近江边待考证。

十七中,位于郊外城山路曹公祠西南,原先是初中,后来完全转型为南通旅游职业高中,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前颇为风光,就业不错,主导专业是烹饪和旅游。后来一度面临生存压力,迁到狼山原紫琅中学校址后改称旅游职业中专,老校址则被出让开发,建成当年最高档的金茂府住宅区。

十八中,即芦泾中学,地道的港闸区乡镇农村普通初中,位于城港路西,一个年级大概三个班,居然也办过职高。新世纪前后撤并掉了,师资也分流到市区各个学校。

十九中,当年的港闸中学,位于原闸区闸西乡的港闸路中段,港闸路是张謇修建的连接唐闸和天生港的江苏第一条现代公路。因为地处郊外偏远地带,生源稀少,老早就被撤并了。

二十中,知道叫越江中学的可能更多一点,位于原港闸区永兴街道越江路,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当年瓷砖商场的集散地,外来做瓷砖生意的人口很多,现在基本沦为外来人口就读学校了,不过足球运动搞得颇有特色。

二十一中,据说是位于原港闸区闸东乡的北郊中学,应该属于较早被撤销的学校,后来的西藏民族中学就是在其原址上重建而成。因为南通西藏民中办学质量好,中高考成绩均在内地西藏班中名列前茅,在藏族地区享有较高的声誉。

二十二中,好像是新桥中学,在城东的新桥新村里,至今还在延续办学,随着社区老化和年轻人外流,同样面临着生源萎缩境地。

二十三中,应该是原来崇川区的陆洪闸的南郊中学,位置上靠近啬园了,也是纯初中学校,规模也不大,同样在新世纪前期被撤并掉了。

二十四中,其名用得不多,可能是原来的虹桥一中,地理位置上在青年路最西端,听说先是并入南通中专也就是老八中,后来校址又转让给了南通电大,当然现在南通电大又改为南通开放大学了。

二十五中,也即现在的虹桥二中,虹桥地区曾有两所初中,说明当年是很大的社区。位于虹桥路上,至今延续办学,依托虹桥庞大的社区规模,师生数量总体上比较平稳,当然在城市东扩南移中也面临着优质生源不足的困境。

市区包括原崇川和港闸或郊区,历史上就这么多排序的中学了。当然,市区划进的通州秦灶,幸福,陈桥,小海几个乡镇后,相应也增加了秦灶中学,幸福中学,陈桥中学,小海中学,但是没有进行重新统一编号,秦灶中学已经不存在并转型为北城中学了,幸福中学大概和启秀市北学校重组了,小海中学初高中也脱钩了,只有陈桥中学凭借不错的升学口碑依然顽强生存着。后来通州观音山也划入市区,又多了八一中学,观河中学两所学校。八一中学听说要恢复高中,观河中学则基本变成东区外来务工人员学校。

当然,近些年来市区在新城区、东城区、中创区等区域又新建了一批学校,如崇川学校,永怡学校,创新初中等,就不一一评议了。

最新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站长邮箱:12125980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