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在赫尔松的大撤退(奥古斯图夫战役)
#俄方宣布从赫尔松撤离 现场曝光#
文/飞云
俄乌双方在赫尔松拉锯了数月,现在终于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
据环球网消息,11月9日,俄罗斯国防部宣布,俄军将从赫尔松部分地区撤退,转移至第聂伯河左岸。
多家俄媒公布了俄军撤离的画面,有视频显示,大批俄军深夜携带武器装备逃离赫尔松,向对岸的“安全地带”撤退。
其实,俄军的这次撤退早有前兆,甚至很可能是一个长期计划的一部分。
除了军队以外,一同撤离的还有赫尔松当地民众。
早在10月中旬,俄方就开始着手于“撤离平民”这件事,到现在,赫尔松已有至少11.5万人离开军事行动区。
但对于俄军为什么往后撤的问题,俄对乌特别军事行动总指挥苏罗维金承认,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
乌军现在三天两头地对新卡霍夫卡大坝进行炮击,并试图彻底摧毁第聂伯河两岸之间的补给线,而俄军短时间内又难以遏制乌军的攻势,还不如趁早撤离。
一旦大坝被毁,赫尔松地区很可能将面临滔天洪水的冲击,造成大量伤亡。
而第聂伯河两岸之间的补给线被摧毁,更会导致右岸的俄军面临“前有敌军后无补给”的孤立状态,可想而知,到时候,俄军的损失只会更加惨重。
(红色部分为近期俄占区域)
车臣领导人小卡德罗夫也对苏罗维金的这一决定表示赞同,他认为比起毫无意义的牺牲,保存俄军战士的宝贵生命是一个非常正确的选择。
所以,俄方这么做也是一种“止损”的策略。
关于俄军在赫尔松的这场“大撤退”,美西方议论纷纷,几乎都在替泽连斯基高兴。法国媒体认为这是俄乌冲突中的一个“潜在转折点”,美国总统拜登则认为俄军在战场上存在很多“真正的问题”。
是的,自从哈尔科夫战败之后,俄军在作战方面的问题确实暴露了不少。
一是武器装备方面。美西方源源不断地向乌克兰输送先进武器装备,还派人对乌军进行训练,而俄军的常规武器已经相对较为老旧,在这场现代化战争当中,被乌军武器克制也是在所难免。
二是情报方面。作战讲究知己知彼,可问题是,美国向乌方提供了强大的定位系统、敌我识别系统等各类先进技术支持,帮助乌军在情报与侦察方面取得了很大优势,这样的优势是俄军所不具备的。
那么,俄军从赫尔松进行“战略转移”,是否意味着乌军的胜利呢?
值得注意的是,这回乌军的态度很谨慎,并未像之前占领哈尔科夫与红利曼那样欢呼雀跃。乌总统办公室顾问波多利亚克认为,现在讨论俄方撤军还“为时过早”。
乌通社也报道称,目前赫尔松市的俄军并未完全撤离,仍有许多俄军潜藏在该市的工业区当中,甚至有俄军在距离城市20公里处部署阵地。乌总统泽连斯基也回应称:敌人不会给我们“礼物”。言下之意,俄军的撤退也许只是做个样子,不能太早下结论。
一方面,如果俄军的撤退是给乌军设下的“圈套”,那么在大部队撤离之后,俄军留下部分精锐藏在不易被察觉的工业区,很可能为的就是“请君入瓮”,利用己方灵活的优势,与乌军打巷战,尤其是民众被撤离之后,俄军的位置更加不易暴露,行动起来也更方便。
另一方面,就算俄军确实是给乌军设下了“空城计”,乌军进驻之后,出于己方利益的考虑,至少不可能再轰炸大坝与桥梁,反而要千方百计地阻止俄军这么做,毕竟乌军还要想办法渡河追击俄军。这样一来,占据主动的反而就成了俄军。所以乌方不敢轻举妄动。
平心而论,赫尔松的确是一个令人眼馋的战略要地,但无论乌军还是俄军都不容易“一口吞下”,毕竟战场多变,一不小心就又是一个大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