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次书法大师排名前十(榆次儿童书法去哪里学)
山西常家茶书香(5)
棠棣竞秀(上)-----“常门鸿儒”常赞春和他的一幅铭文
从我懂事时候开始,就知道家中挂的有两幅字,是由亲兄弟俩分别书写的,他们是常氏家族第十四世的常赞春和常旭春,他们的祖上贵和堂堂主,与我祖上的养和堂堂主是亲兄弟,赞春公和旭春公是爷爷国棨的堂伯。
常赞春[1](1872~1941),字子襄,号迂生、髯翁。1897年应府试,以第一名成拔贡。1902年山陕倂科,高中第三,成经魁,自此在晋中声名显著,旋执教于平阳府学,后入山西令德书院、晋阳书院及山西大学堂学习。1909年考入京师大学堂文科门,1913年北京大学第一届毕业,授文学士。在学期间,曾受知于林纾(琴南)、孙雄(师郑)、姚永朴(仲实)等大师。
辛亥革命后,赞春公课余参与了《民宪报》的编辑工作,并常为各报刊写文、撰稿,小有名气。后来清史馆建立,他被聘为“山西文献征存局”编辑。1917年,鉴于在山西的声望,赞春公被省教育界推选为国会第二届众议院议员,但其对官场并无兴趣。1920年,国会解散,赞春公返回太原,“矢志不复为政,提倡读书救国。”省政府拟聘其出掌山西省教育厅,但辞不赴任,却接受山西大学文学院、法政专门学校(后为法学院)、教育学院高师部的聘任担任教职,并在山右大学、国民师范、第一师范、第一女子师范、太原中学、云山中学、进山中学等公立或私立大、中学校讲授文学、字学等课目。数十年中,赞春公还一直兼任着车辋村笃初学校副校董和榆次凤鸣书院副堂长之职,并将家藏的数千册图书分赠两校。
赞春公是一位成就卓著的教育家,重视办学育人,务本求实。在毕生的教育事业中,他既参与创办新式学校,又长期亲自执教。在省城执教20余年,桃李满天下,成才者不计其数,有“杏坛之盛,非虚誉也”。据记载,傅懋恭(彭真)曾是赞春公在太原中学教书时的学生。在他50寿辰时,山西大学中文系学生集体赠“学易颐龄”匾额,赞扬“师长学问的高深,祝愿老师长寿安康”。
“七七事变”后不久,太原沦陷,山西大学南迁。因身患重病,不能行走,赞春公遂返回车辋村居住。因失去生活来源,生计十分困难,贫病交加,但他拒绝日伪诱降,闭门谢客,每日潜心读书,或为子女讲授学问,直至病故。其三子常凤铮参加八路军,在太谷与日寇战斗,奋勇捐躯,年仅18岁!其外孙王淑,也在抗战中壮烈牺牲。
赞春公博学多才,晚年著述很多,计有《 中国文学史》《旧学谈》《经学谈》《 诗学谈》《文学谈》等共五十余卷。主撰有《山西献经》《榆次县志》两部。擅长书画篆刻及金石考据,在书法方面,与胞弟旭春公以及晋城的郭象升、太谷的赵铁山并称“四大家”,被誉为山西近代的名家大师;在绘画方面以指头画最著,所画的寿星、罗汉及梅、兰、菊、竹,可谓染指即成,跃然纸上。
赞春公终身从事教育及文化事业,谆谆善导,著作等身,桃李满三晋,为三晋著名教育家、国学家、文学家、书法家和金石研究家,被誉为“文化名人”,“常门鸿儒”。
赞春公中年曾历游京、津、冀、鲁、豫、陕、察、辽等地,特别关注碑、帖和其它古器、古迹,通过多年观察和钻研,不论对碑器的识别,还是对拓本时代的了解,都具有相当高的水平。他对碑、帖、古器的研究成果均收入其所著的《金石谈》中,今日,某些古物已失,但原有文字在其著作中得以保留,实为珍贵。我家一直挂着的这幅赞春公书写的铭文(见下面照片),或许就属于得以保留下来的碑或帖的文字记录。
听老爸说过,这幅字的大概意思是古人对一次活动的记录,但是,我不认识金文,也不理解内容,只是觉得字很好看。现在要写关于常家的人和事,想把这幅字中的金文搞清楚。请教了朋友,翻找了几本字典,大部分金文已经找到对应的文字,但仍有少部分不确定。最后请教杨牧青[2]老师,他不但帮助我认识了所有的金文(见下面文字对应图),还提供了这段文字的出处和内容。出处:西周早中期《丑辞田卣》;内容:者女厥尊彝。唯二月初吉,丁卯,公姞命丑辞田。厥,丑蔑历,赐熊赐裘。微,杨公姞,休,用作宝彝。
到现在,才明白赞春公的篆书不仅仅是漂亮------
一一一一一一
注释:
[1]常赞春的生平及事迹,根据《常氏家乘》等相关文字资料整理而成。
[2]杨牧青:著名书画家、上古文化研究学者、新时代甲骨文信息综合研究拓展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