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高跷艺人排名前十(河北高跷翻跟头)

北方高跷艺人排名前十(河北高跷翻跟头)

2023年春节,济南市的高跷队火了:西关高跷队、小米高跷队、小超高跷队,队队榜上有名。尤其是西关高跷队那男扮女装的“酸妮”,更是一夜之间成了网红。男女老少,奔走相告,争相涌上街头,观看“酸妮”精彩的高跷表演,那一招一式,一颦一笑,透着妩媚,透着羞涩,恰似那少女踏春,半遮半掩,意犹未尽,真是“酸妮”酸起来让女人也望尘莫及。更有“酸妮”粉丝,一路相随,护送到到淄博汇演、交流,只为拍下“酸妮”和“小狐仙”精彩的表演瞬间。

北方高跷艺人排名前十(河北高跷翻跟头)插图

踩高跷为什么如此深得人们的喜爱?那还得先聊聊“踩高跷”的传说。

传说一:春秋战国时期,以诙谐著称的晏婴出使邻国,邻国取笑他身材矮小。他就装一双木腿,顿时高大起来,弄得邻国君臣哭笑不得。据说,踩高跷活动由此传到民间。

北方高跷艺人排名前十(河北高跷翻跟头)插图1

传说二:古时候,有个县城叫两金城,城里和城外的人们每年春节都合伙办庙会,相互祝愿,期盼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不料猴年马月,有个贪官把这项活动看作是一个发财的机会,遂规定:但凡进出城办庙会,每人都要交三钱银子。但这难不住大家,他们就双腿绑上长长的木棒,翻过城墙、越过护城河,汇聚在一起,祈福祝愿。

北方高跷艺人排名前十(河北高跷翻跟头)插图2

踩高跷在我国由来已久,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盛行,属古代百戏之一。扮演者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腾跃和舞剑。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一丈多。扮演者化妆成传说、戏曲中的人物,由唢呐或锣鼓伴奏,相互嬉戏打闹。北方的高跷秧歌中,表演的人物有渔翁、媒人、傻令郎、小二哥、道姑、僧人等。扮演者扮相诙谐、浓妆淡抹,他们踩着高跷,逗笑取乐,如履平川。

北方高跷艺人排名前十(河北高跷翻跟头)插图3

今年,人们为什么对踩高跷表演这么热情?原因有三:

一、三年新冠疫情终于结束了,我们松了一口气。不堪回首的三年疫情,我们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压抑,一半是核酸,一半是心酸。疫情打乱我们正常的生活节奏,出了门回不了家,回到家出不了门。人们谈阳色变,胆战心惊。终于,除夕的鞭炮声唤起了久违的节日烟火味。大年初一到十五,我们走出家门,走亲访友,欢聚一堂,相互祝福。扶老携幼,走上街头,观看精彩的高跷表演,开怀大笑迎新春,欢天喜地过大年。

北方高跷艺人排名前十(河北高跷翻跟头)插图4

二、反映了人们对民间传统艺术由衷的喜爱。这么多年的除夕之夜,我们期待的春晚成了一道残羹冷饭,哗众取宠的娱乐引不起人们的共鸣,纯粹是应付公事。这不是人们的欣赏水平提高了,而是剧组实在是拿不出让人们点赞的作品。但是,踩高跷这类民间艺术,虽然传承了几千年了,但依然焕发着无穷的力量,青春依旧,精彩不断。因为这是我们老百姓自己的文化娱乐活动,接地气,有底气,长志气。

北方高跷艺人排名前十(河北高跷翻跟头)插图5

三、踩高跷来源于古人劳动的智慧结晶,源自生活,发展于生活。古人为了采摘树上的野果为食,就在腿上绑两根长木棍以增加身高方便采摘果实。久而久之,民间艺术家把这种劳动形式转化一种娱乐活动,再把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人物进行塑造升华,得以传承千年。

但凡是接地气的民间艺术,才真正是民族文化永不衰败的艺术之花,才能走向世界为世人所敬仰,这就是文化自信。

北方高跷艺人排名前十(河北高跷翻跟头)插图6

今年,在意大利米兰、英国伦敦等地,华人举办中国迎新春庆祝活动,张灯结彩,锣鼓喧天,踩高跷、耍龙舞狮,外国人叹为观止。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因为这是民族的精华,所以赢得了外国人的认可。

济南踩高跷的“酸妮”红了,红的不仅仅是他个人,而是“踩高跷”这项民间艺术活动深受民众喜爱。“踩高跷”踩的不仅仅是欢歌笑语,而是踩出了一条民族文化发展的道路,踩出了民族文化的自信!

最新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站长邮箱:12125980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