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中国长城之父”的齐长城,横亘于齐鲁大地,据专家研究,齐长城始建于春秋齐宣公时期,距今已2500余年。西南起自“南山”(今济南长清与平阴县间的泰山山系),东北终止于“北海”(今东营市区的古渤海之滨),全长约为618.893公里,共翻越1518座山峰,几乎把整个山东南北分为两半。2001年,齐长城遗址作为春秋战国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作为军事要塞,齐长城在春秋战国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除了齐长城本身的防御作用外,为了防止晋国、楚国等周边诸侯的侵犯,齐国还在长城上修建了不少城堡、兵营,专门用以屯兵防守。据考察发现,齐长城城堡和兵营遗址约50余处,这些齐兵营造型奇特,配置完善,从上俯瞰犹如迷宫,如果不了解地形特点,就算是驻扎在其中的军兵,也容易迷失方向。
那些知名的震撼齐兵营
齐兵营分布在西起长山岭东止鹁鸽山的长城全线上。多数建筑在地处要冲的山峰上,少数筑于重要关隘山口处,其规模大小不一,从30多平方米到30000多平方米。
1.杜庄城堡
杜庄城堡遗址
杜庄城堡内侧石屋
齐兵营,无一不是建在山的极为险要处。这些兵营大多以陡峭的自然山体为依托,四周高墙加固,远看,犹如一条巨龙盘踞在山顶之处,并以独立的石房屋为主体,
杜庄城堡所在的山体,呈东西走向,如汉字的“凸”字。整个山顶细长而狭窄,最窄处不过5米,两边均是悬崖峭壁、万丈深渊。整座城堡就建山顶之上,如果徒手从下面攀爬,无论南面还是北面,都不亚于登天。
2.大峰山屯兵营
大峰山屯兵营遗址
大峰山屯兵营是齐长城沿线第一座城堡,东接泰岳,西扼黄河,南临平(阴)肥(城),北望山阴谷地,有连山扼塞四固之势。山势宏伟,蔚为壮观。始建于2500多年前的齐长城与其擦肩而过,相互依托、呈犄角态势,更增加了神秘色彩。山上堡垒城墙坚固,且层层递增,携关扼口,攻防兼顾,进退自如。非常适合屯兵驻扎。
济南平阴、长清地带是齐长城的最西端,此处没有高大山岭屏障,也没有天险河道,当年曾是齐国南通曹、宋、滕、邾、鲁、楚、周诸国,西通卫、晋、郑的要冲地带,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齐国曾花费巨大力量在此处修建兵营,史称钜防。
3.东峪齐兵营
东裕齐兵营犹如山顶上一艘巨舰
东裕齐兵营遗址
淄川东峪村是古时齐国和鲁国的边境要塞,齐兵营是周围十几座同类建筑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共计50余间房的兵营全部由青石筑成,足够当时的齐国在此驻兵五六百人。由烽火台、营房组成北斗七星的建筑布局。
4.牌孤城兵营遗址
位于五莲县街头镇迟家庄村北,因处牌孤山南麓而得名,为战国时期的兵营遗址。牌孤山乃黄草关南端要地,被乾隆版《诸城县志》形容为“要害地”,为“县境中条山之襟喉”。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一带为齐、莒、楚三国边境地,其峰峦起伏,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由莒、楚入齐的交通咽喉,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战国时期,牌孤山是楚齐边界要塞,李睦、袁达、独孤陈占据于此,骚扰危害齐国的百姓,后孙膑前来降服,并将此城划归齐国版图。牌孤山顶的断碑上,仍留有一些模糊字迹,记载着孙膑的军功业绩。
马鞍山齐兵营探秘
位于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马鞍山曾为2500多年前的齐国边关重寨,山上至今仍有中国发现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齐兵营遗址,还有中国最早的齐长城遗址。
马鞍山
马鞍山,因形似马鞍而得名,海拔618米,峰顶兀立,悬崖如削,易守难攻,为古兵家必争之地。马鞍山齐兵营有三个组成部分。悬崖西端的烽火台,地势最高,有20余间墙垣残基,全部用石头砌成,随山势呈“一”字形排开。第二部分立于第一部分东侧悬崖上,地势宽阔,房基呈双排,中间前后均有通道。第三部分房基地势高于第二部分,紧贴马鞍山西峰,房屋、城墙建筑样式与第一、二部相同,房基的面积因地势大小而异,砌墙的石块大而相对齐整,可能是守军首领住房,有20余间,从三部分的墙基残壁数一下,共100余间。
马鞍山自古有齐国边陲之说。据考证,山下南2华里的淄河镇城子村就是莱芜故城。马鞍山、岳阳山隔淄河东西对峙。
马鞍山齐兵营
马鞍山齐兵营
马鞍山齐兵营遗址的城垣和房基垒砌的石头,无斧凿之类加工的痕迹,皆就地取石,“垒石为城”。从兵营第一部分看,南面有城墙通道,说明重点防御在南方。在当时,南方是齐国的重要防范要塞,为鲁国和楚国。从山上的地理位置讲,以此为屯兵营,离齐国边城——城子要塞(今淄川城子村)仅2华里,既可支援,又可退守,符合军事布防常规。
超震撼一镜到底马鞍山齐长城古兵营
视频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