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春节,中国首颗人造火星卫星天问一号抵达火星轨道,并发送了来自宇宙的新春祝福。
这一历史性突破的背后,中国航天产业基地的建设及发展功不可没,而即将建成投产的年产20发火箭120颗卫星的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又将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01首批4枚火箭下月抵达酒泉
在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卫星产业基地一期产业园内,高16米的厂房里,技术人员正在紧张调试设备。
而在这里,将诞生全国第一条卫星智能批量生产线,改变卫星单件小批量手工生产的模式,实现高度自动化智能化,年生产能力单班达120颗,双班达240颗,预计很快投产。
另一边,航天科工火箭园区总装中心一期工程已具备年产20发火箭的产能,总装车间内,首批4枚快舟一号甲火箭将于下月运往酒泉发射基地。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火箭产业园一期项目俯瞰图(来源:资料图)
此外,总投资20亿元的“行云工程”项目,测运控中心也已建成投运,并启动厂房建设。
目前,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已开工建设产业项目10个;基地签订正式项目投资协议12个,总投资额78.55亿元;框架协议50余个,意向投资额逾千亿元;完成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投资超百亿元,总投资123亿元。
由武汉市政府联合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于2016年获批,2017年启动建设,是继上海、西安之后,中国第三个航天产业基地,也首个国家级商业航天产业基地。
“基地建设要使我国具备卫星、火箭快速发射的能力”。
在这一定位下,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以新一代商业航天发射及应用为主,服务航天运载火箭及发射、卫星平台及载荷、空间信息运用等,从而满足航天产业未来火箭发射需要。
为此,航天科工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推进建设覆盖卫星、运载、地面和应用等全产业链的产业园区。
其中,卫星产业园正在建设“数字化、智能化、柔性化”的先进卫星生产线,预计今年正式投入使用,建成后将具备年产120颗1吨以下通用卫星的能力。
火箭总装总调中心于去年已投入使用,拥有年产20发固体运载火箭的总装测试能力,并逐步形成年产50发火箭的生产能力,汉产火箭将实现量产。
02商用航天产业产值将达千亿
《造物者终极三问》节目中,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院郑永春表示,未来50年到100年之间,人类在火星与地球之间来去自如。
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一方面得益于科技的进步,另一方面,则归功于更多商用航天企业加入到该领域的研发和应用之中,从而极大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据悉,在商业航天领域,每投入1美元,就能带来7-14美元的回报。仅2019年,全球航天产业经济规模大约3660亿美元左右,其中火箭和卫星的相关收入占到整个航天经济的74%。
而在中国, 2019年商业航天市场规模为8362.3亿元,同比增长23.5%。有业内人士预计,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有望两年内迎来万亿级市场,需求量将稳步提升。
目前,包括武汉在内的北京、西安、成都等城市竞相布局航天产业链,而武汉则是首个国家级的商业航天产业基地。
相较于其他城市,武汉不仅有丰富的高校科研资源,还有遥感、北斗导航等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技术和产业基地,以及毗邻光谷科创大走廊的众多相关产业的企业资源。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一角(来源:资料图)
2018年,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就与22个企业签约,项目总额达到506亿元。
2019年,第五届中国(国际)商业航天高峰论坛在武汉举行,吸引全球航天产业专家及企业前来参会和研讨。
2020年,尽管受疫情影响,仍有6家企业签约入驻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签约金额达到34.2亿元。
如今,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相继引进火箭、行云、卫星、磁电等多个商业航天项目落户,相关企业具备从研发、制造到应用全产业链的发展能力,火箭发射、卫星制造、卫星应用等相关产业链也正在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形成。
航天三江、航天火箭、高德红外、锐科激光等一批高科技企业已进驻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累积完成投资超过200亿元,涵盖火箭、卫星、空间信息应用等商业航天产品。未来,相关产业产值将超千亿。
近年来,航天科工还在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落地了“虹云工程”“行云工程”两大通信卫星星座项目,这对于武汉航天产业来说是有力的补充。
“行云工程”计划研制和发射80颗小卫星,建设中国首个低轨窄带通信卫星星座,打造最终覆盖全球的天基物联网,在国家安全及国民经济领域将有广泛应用,就连偏远的南沙群岛也能实现轻松上网。
未来,武汉造火箭、卫星及通信相关应用将在中国商业航天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成为中国航天商业经济增长重要的引擎。
• END •
出品:武汉赤地文化传媒
编辑:Nina
资料来源:湖北日报、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