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排名前十省会城市(全国省会城市人均收入排名)

全国15个强省会排行榜,成都一骑绝尘,郑州只能算第五

最近,有网友搞了个最强省会排行榜。

何以最强?就是看首位度,看领先所在省颈部城市(第二城)的经济总量有多少。

中国内地有31个省市自治区,除去4个直辖市,27个省区中,有15个省区坚持的强省会战略,分别是四川、湖北、湖南、河南、安徽、陕西、云南、吉林、山西、黑龙江、甘肃、新疆、宁夏、海南、青海。

这15个省区分别对应的强省会城市是:成都、武汉、长沙、郑州、合肥、西安、昆明、长春、太原、哈尔滨、兰州、乌鲁木齐、银川、海口、西宁。

15个强省会中,经济总量超越第二城5000亿以上的省会有成都、武汉、长沙、合肥、郑州、长春等6个;超越第二城7000亿以上的省会有成都、武汉、长沙、合肥、郑州等5个;超越第二城10000亿以上的省会有成都和武汉;超越第二城1.7万亿以上的省会有1个,而且只有1个:成都!

成都的首位度和强势地位,可谓空前!成都领先第二绵阳的优势,接近中西部第一经济大省河南的强省会郑州+强副中心洛阳的总和!比新崛起的强省会合肥+新兴的强副中心芜湖的总和还要多!

在川内,2022年,成都的GDP占据了全省的近4成!根据马太效应,很有可能在5年时间,要冲到全省的45%以上。

2022年,四川7个主要经济城市绵阳、宜宾、德阳、南充、泸州、达州、乐山的总和,都敌不过1个成都!

除了经济总量,强省会强在什么?

强在政策、资金、产业、人才、教育、医疗、交通等各方面的优势聚集,最终形成强大的经济总量。

为什么要搞强省会战略,好处是什么?把全省的优势资源集中到一起,便于“集中精力办大事”,缩短了行政管理的距离,简化了统一指挥的流程,也有可能在各种优势集中的背景下,培养出领先全国甚至全球的产业。

只是令人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坚持强省会的省份,还没能培育出可以与强省份叫板的优势产业。

强省会战略,实际上就是单中心战略,欠强的省份,走这条路的初衷是集中力量做大做强一个,对抗强省份对本省资金、人才等各方面资源的吸引。

但是,若干年下来才发现,强省会也只是在本省一家独大,与发达省份的双中心、多中心抱团发展、一体化发展相对,并不具有什么优势,而且还导致了省内绝大多数城市没落。

强省会战略之下,非省会城市为什么难以做大做强?

政策不在你这儿,资金不在你这儿,人才不断地向首位城市转移,甚至有的欠强省份,几个地级市想抱团修一条改变区位优势的铁路都要把黑发人等成白发人,你拿什么去发展?

强省会战略,只是欠强省份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产物,虽然肥了一个,打造了一座经济高山,却严重破坏了全省经济均衡协调发展,让大量地级市和县城的年轻人流失,老龄化日趋严重,社会创新活力下降,教育医疗水平下降,百姓资产缩水,民众信心下降……

况且,欠强省份的一座高山,拿什么去拼强省份的一片高原?比如广东的万亿级城市有深圳、广州、佛山和东莞;江苏的万亿级城市有苏州、南京、无锡、南通;浙江的万亿级城市有杭州、宁波;福建有福州和泉州;山东有青岛和济南等等。

而且这些强省份的万亿城市背后,还有一大批准万亿城市、七千亿、五千亿级城市,梯次结构非常合理!

可谓既有参天大树,又有茂密森林,同时还的灌木丛和生态绿洲。而欠强省份打造出强省会,很多都是大树底下寸草难生。

2020年,“一市独大”引高层关注。

去年底,中央发布《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要求,推进超大特大城市瘦身健体,严控中心城市规模无序扩张……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

其实这就是高层提出的中西部地区要避免“一市独大”弊端的进一步细化。

但历史形成这么多年,从一家独大到百花齐放,欠强省份要培育省域副中心,坚持走多中心模式+全省共兴模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破除“一市独大”弊端,跟教育改革中的反对掐尖教育,走教育公平高质发展是一个道理,需要打破各种利益藩篱才行。

最新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站长邮箱:12125980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