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吃汤的还是炒或拌的?”
“吃红油的还是生烫?”
“你要粉还是面?”
“宽粉还是细粉?”
“微辣可以吗?”
“要不要再来个面窝?”
“葱、香菜要不要?”
“加不加鸡蛋或干子?”
“泡菜也加一点?”
从来没有觉得武汉的牛肉粉面选择如此之多,直到前不久外地朋友来找我玩,才发现吃一碗牛肉面还挺复杂。
研究之下,不禁感慨武汉的牛肉粉面江湖还挺内卷的。这种内卷不仅仅是体现在牛肉粉面店的数量多上,更是体现在红油、生烫、卤煮、干拌、翻炒组成的不同派系中。
首先从牛肉粉面的自身来说。
壹
自我内卷
武汉牛肉粉面的多样性选择
一碗牛肉粉面的本质,简单来说,就是牛肉和粉面。
如果将粉和面视为奠定基础的原材料,牛肉则是增加灵魂的点睛之笔。
#1.1
一碗牛肉粉面的基础
粉vs面
作为奠定基础的原材料,在武汉,仅仅粉和面的选择,就有很多。
粉通常分为宽粉、细粉、通心粉,有些过早店甚至还有苕粉、玉米粉和土豆粉。
宽粉
细粉
通心粉
宽粉和细粉是最常见的。
将大米浸泡蒸煮再压条,宽粉入口软绵,细粉入口顺滑,但却都又带有韧性,汤底混杂着粉自然的微酸,可以说各有各的风味。
但我个人最偏好通心粉。犹如一根吸管,通心粉的中空部分可以夹带起汤汁,让味道更加浓郁。只可惜有通心粉的过早店好像越来越少了。
面的话,则大多分为热干面(碱面)和提前压好的宽面条。
宽面条
碱面
虽然会视情况而定,但大多数武汉人往往钟情于热干面的碱面。
口感劲道且容易入味,无论放在汤里或者是干拌都合适。所以在过早店,总会听到一句话:
“老板,用热干面的面下。”
选择多,自然少不了比较,武汉牛肉粉和面也是有派系相争,各有各的拥护者。
就我个人而言,比起面来,我就更加喜欢粉,毕竟面实在是太容易坨了。
#1.2
一碗牛肉粉面的点睛
牛肉
武汉牛肉粉面的牛肉,也有不同类型。大体来说,分为卤煮和生烫。
卤煮
生烫
卤煮的牛肉,吃的是味。
独门秘制的卤汁,是各家牛肉粉店的法宝。香料的比例混合、熬煮高汤的时间长短、牛肉放入的时机都是学问。甚至卤好后的牛肉是切块还是片,每家店都有着自己的讲究。
经过长时间卤煮后的牛肉,每一丝纤维都浸润了香料,泡在汤汁里,吃起来口感软烂丝毫不柴,是粉面的绝佳浇头。
对比起来,生烫牛肉则吃的是嫩。
牛肉本身不需要做过多的处理,更多的是考验汤头的熬制,以及牛肉肉质的新鲜程度。
汤头大多是以牛大骨为主要食材熬制慢炖而出,将还带着血色的牛肉送入其中捞上一圈,原汁原味瞬间被滚烫锁住,牛肉吃起来鲜嫩有嚼劲。
贰
做法内卷
武汉牛肉粉面的百变花样
除了本质,决定一碗牛肉粉面成功与否的还有做法。
武汉牛肉粉面做法,可以简单划分为“干”和“湿”。
湿
干
#2.1
当一碗牛肉粉面
“湿”吃
顾名思义,“湿”就是带汤的粉面。
好的汤头就像之前提过的,是用牛骨熬制而成,这种牛肉粉面往往还未入口,就能闻到化不开的牛油香,吃上一口嘴唇便会沾一圈油。
武汉大多数过早店都主打红油,像是老宝庆、赵师傅、骏骏、花子......鲜亮的红油浇入碗里,包裹住牛油香,送入嘴里辣意直窜喉咙却又有丝回甘,辣中带甜,吃完酣畅淋漓。
也有讲究卤味重的,大料的香气组合成一股中药味,浸入牛油香里相互升华,不那么重口,吃起来还有了养生的错觉。
红油款
卤香款
除了用牛骨熬制汤头,用萝卜煨汤在武汉也随处可见,例如黑皮和川妹,炖的软烂的萝卜,一口下去滋溜出汤汁,夹杂着甜辣,也别有一番风味。
还有一些老店是用简单的大料和酱油做汤头,这种我个人不太喜欢。
#2.2
当一碗牛肉粉面
“干”吃
“干”吃则可以分为炒和拌。
炒面
拌面
炒面的话,多半是使用热干面的碱面,但会比热干面略粗一些。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三狗,以及从三狗出来的师傅开的双黄,唯一的不同大概是双黄会在炒之前,将碱面先用水泡一泡,让口感吃起来不会那么硬。
加入牛肉片和卤汁翻炒后,面条弹性十足鲜香爽辣,唯一的缺点可能就是太油了。
对比起来,拌面则清爽一些,面的使用也多一些。
像拌面世家(原精粉世家)用的是提前压制好的宽面条,双宝红油则选择的碱面。
拌面一般都是直接用卤水拌,不会有多余的汤水。夹起一筷子,卤汁挂在面条上欲滴不滴,令人垂涎。
有趣的是,虽然带汤头的“湿”吃百花齐放各有风味,炒或拌的“干”吃仅仅只有几家突出代表。但在受欢迎程度上,两者总体来说平分秋色。
叁
搭配内卷
武汉牛肉粉面的碳水cp
仅仅一碗牛肉粉面,是无法满足武汉人的,这时候店内或者附近是否有面窝、鸡冠饺、油饼等炸物,成为了考量牛肉粉面的附加题。
面窝首当其冲,是最多人站的官配。
如何证明武汉人有多爱面窝呢?大概就是为了满足需求,面窝甚至有了不同的尺寸大小。
S码小面窝
L码大面窝
外层肉坨,可浸入牛肉粉面里吸满汤汁,中间部分炸得枯枯的,咬下去的酥脆,瞬间和软绵的粉面形成对比冲击。
紧跟其后的是鸡冠饺和油饼,同样是牛肉粉面的灵魂伴侣。
油饼算是比较常见,外层全是芝麻,吃一半酥脆的口感,再泡一半到汤里,是武汉人心照不宣的吃法秘籍。
而面香酥脆、入口绵软的鸡冠饺,就比较难找。武汉现在卖鸡冠饺的摊位可以说凤毛麟角,如果一碗牛肉粉面的旁边有鸡冠饺卖,那绝对属于加分项。
如果仅仅只有一碗牛肉粉面,总归是缺了点灵魂。毕竟碳水+碳水的极致组合,才让武汉人的“过早”能够称之为“过”。
肆
地域内卷
武汉牛肉粉面“被入侵”
作为九省通衢之地,武汉的口味极其多样,杂糅各处特色,再衍生出适合自己的味道。
往回追溯,最早把米粉和牛肉结合起来的,其实是湖南。当地回民把爱吃牛肉的习俗跟本地的米粉文化结合,开出了最早的牛肉米粉馆子。
清朝末年,湘军崛起,湖南人开始外迁,牛肉粉便随着一群做码头交易的湘人来到了武汉。
长沙米粉
那个时候,牛肉粉还是一种高档的美食,武汉作家舒怀就曾写过:
“早些年,一大早起来约饭,如果说有人过早要请吃一碗牛肉米粉,客人一般会推脱几次。对方如果执意要请,他对你要么是真爱,要么是有生意要谈心有所图 —— 毕竟一碗牛肉米粉的价格是热干面的三四倍!”
而随着老字号的福庆和的落幕,武汉牛肉粉面开始散落到城市的角落,开始塑造出本土性格。
与此同时,不少来自其它地方的牛肉粉面也逐渐融入武汉过早江湖。
例如蔡甸牛肉面的代表:新农牛肉面,厚重的红油,牛肉会卤得偏干。
而襄阳牛肉面则看重牛油。烫好的豆芽上铺上面,咸、鲜、辣的汤底带着牛油香,撒上大葱,剥颗生蒜,最好再搞碗黄酒,就算只加豆腐和海带,一碗下去都滋味无穷。
伍
其它内卷
对于过早,武汉人是格外讲究的。许多其它因素,也决定着一碗牛肉粉面的成败。
#5.1
情怀
原始的方式,最能戳中武汉人的心。例如撕票的购买方式,或者是有搪瓷碗。
#5.2
配料
卤干子、卤鸡蛋,或者是可以随意添加的葱花、香菜、辣萝卜、泡菜、酸豆角......都是考量标准的细节所在。
#5.3
塑料板凳
塑料板凳是武汉过早店的桌子,一家牛肉粉面的塑料板凳摞得越高,或者是铺排得越广,江湖地位就越不容小觑。
-
与自带“集体荣誉感”的热干面不同,热辣、性燥的牛肉粉面自带江湖英雄气,从清晨到夜晚,成就了这座城市的市井。
对于武汉牛肉粉面江湖的内卷,我还是喜闻乐见的,甚至希望卷得更厉害些。
毕竟越卷越好吃,谁也无法拒绝美味的牛肉粉面。
-
图 Raveran
文 S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