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闫侃史
编辑|老闫侃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席卷全球的那段苦难时期,侵略者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而正处在生产力落后科技力量薄弱窘况中的国人,有时不得不以自己的拳头或拿起刀枪棍棒来与敌人抗衡。
在此情况下,一大批精于将中华武术与实战相融合的高级将领横空出世,他们用身上拳、手中剑,以命相搏,为新中国的光明未来冲出了一条血路。
其中就有求学武当山,掌握玄虚刀法、凌霄剑法的贺炳炎;以八卦掌、八卦棍对抗恶势力的徐海东;将昭阳拳和少林连环十三枪融入战术中的陈赓。
出身于武术世家,精通大洪拳、二洪拳、八虎拳以及众多冷兵器的贺龙;善用大刀的彭德怀;将体育与传统武术相结合,且痴爱太极拳的彭德怀…。
所以在那个将才频出,大咖云集的时代,出身少林寺的虎将许世友光芒受掩也不奇怪。
最令人诧异的是,始终以温润如玉、风度翩翩书生形象示人的周总理,竟也身怀高强武艺。在一场与许世友的偶然比试中,周总理竟尽占上风。
那么两人的武术光环究竟从何而来?是什么契机引得双方对峙?许世友为何敌不过温文尔雅的周总理呢?
铁血少林人,人民的将军
在参军之前,许世友曾在少林寺度过了他的童年时光。
1905年2月28日,许世友在河南新县出生。许世友自幼家境贫寒,六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整个家靠母亲支撑。由于喜欢武术又负担不起学费,许世友就去给武术师傅当杂役。
武术师傅被许世友的精神感动,就告诉他,想要学习正宗的功夫,应当去少林寺。于是许世友谢过师父后,只身前往嵩山少林寺,开启了自己追寻武道的一生。
初入少林寺,许世友还只是一名杂役,没有资格随武僧一起练功,于是他只能在闲时偷看武僧们习武,并偷偷练习,还因此多次受到方丈责罚。
然区区皮肉之苦难以打消许世友对武术的热爱,他反而更加努力地“偷学”武艺,最终得到了执寺武僧贞绪大师的赏识,遂传授其武功。
期间还发生了一件让许世友受益终身的事。少林武僧间向来有同门相互切磋的惯例,当时许世友自诩难逢敌手。
一日,一师姐提出要与许世友切磋,看到裹着三寸金莲的师姐上场时,许世友心中还满是不屑,谁曾想刚接了师姐几招,他就占尽了下风,最后被师姐一脚撂翻在地。从那以后许世友明白了,习武最忌骄躁,要想学好,就得谦虚低调,踏踏实实一步一步来。
经过一番刻苦的练习,许世友在刀法、拳术和棍术上取得了很深的造诣。不仅如此,通过对螳螂的观察,他还自创了一套系统且实用的刀法—“螳螂刀法”。
他将这套刀法运用到实战中,击败了入侵少林寺的流寇,该事迹一时为人传颂。
1926年8月,许世友加入武汉国民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同年9月参加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8月许世友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参加黄麻起义,开始了他在人民军队中的革命生涯。
参军之后,许世友7次参加敢死队,4次负伤,打了许多恶仗,立下汗马功劳,同时,他致力于将武术加入士兵的日常训练中且以身作则,大大提高了士兵的身体素质,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打造强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其漫长的军旅生涯中,许多人评价许世友脾气大难琢磨,其实这反而体现了他的豪放直爽。面对人民,他毫不吝啬地给予关心。
出身于贫苦人家的许世友深知人民生活不易,于是从军后他总是尽己所能为群众提供帮助。
解决群众纠纷,帮村民干农活,帮助战死士兵寻找遗孤,助力苏南、苏北地区农业发展等等事迹,都反映了许世友与人民百姓之间天然的血肉联系。
他一生清正廉洁,公私分明,多次拒绝为亲朋“开小灶”,就连自己最疼爱的亲生女儿难以忍受军营之苦,他也严厉教育不准女儿半途而废。
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不是许家的将军,我是人民的将军,我的权力是人民给的,不能乱用。”
意气风发少年郎,文武双全一书生
世人皆知周总理为人谦和,温文尔雅。这一性格的形成与他早年的经历密切相关。周总理的生母万氏是清河县知事的女儿,见多识广,性格开朗,是个豁达大度处事精明的女子。
对内能够把家事料理得井井有条,对外时常出面调解家族纠纷。周总理曾谈到自己“天性富于调和性”,这极大程度上是受到万氏的影响。
周总理的嗣母陈氏是书香门第的大家闺秀,生性安静,知识渊博,具有很深的文学修养。她十分重视对周总理的教育,受陈氏影响,周总理自幼热爱学习,年纪轻轻就饱览群书,同时也养成了文静温和的个性。
赴南开大学求学的日子里,周总理首次亲身接触了武术,并遇到了恩师韩慕侠。韩慕侠是与霍元甲齐名的武术大师,其战胜日本柔道九段高手东乡平三郎一事令国人大为振奋。
彼时南开大学校董严修和张伯苓为推进在校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素养,曾亲自出面邀请韩慕侠为南开学子开授传统武术课,得到了韩慕侠的积极回应。
就在韩慕侠受聘南开并做了讲座的第二天晚上,周总理就登门拜访。韩慕侠看这位面容清秀身着蓝粗布长袍的青年十分眼熟,一番交流才发现是自己先前看到在河北公园演讲的年轻人。
“我在那听了半天,讲得真好,怪不得面熟。人才,人才呀!”
两人一见如故,从此开启了一段深厚的师生友谊。
韩慕侠十分器重周总理,一心想将他培养成为武林高手,还将自己心爱的“僧王宝刀”取出供周总理练习;周总理在韩慕侠的指导下一丝不苟地练习基本功,以飞快的速度不断进步,为其后来掌握武术招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两人既是师徒,又是忘年好友。
韩慕侠祖茔缺一堂名,周总理为其起名“韩九师堂”;周总理赴日赴欧求学,探索救国之道,韩慕侠曾出资助其留学;周总理与同学开展青年运动时,韩慕侠携弟子大力声援…。
提起周总理,韩慕侠总是感慨万千。“翔宇年少志高,深谋远虑,我教他怎样强身,他却教我怎样做人。”参与工作后,周总理不负恩师期许,将自身军事理论和武艺才能融入进革命事业,长期担任中共中央军委书记、军事部部长等职务,为中共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壶浊酒喜相逢
说起建国伟人中善饮酒者,周总理和许世友确是榜上有名。但两人饮酒作风却大不相同。
周总理酒量大却从不贪杯,饮酒多是工作需要;许世友同为海量,却把酒当作日常必需品,他最常说的话是“冷酒伤胃,热酒伤肝,没酒伤心。”
许世友性格豪爽,但这一性格放到酒桌上却常常令人难堪。他把喝酒作为评判别人老不老实、豪不豪爽的重要标准,同人饮酒时,常常以各种方式强迫他人吃酒。
一些受过“苦头”的人免不了抱怨几句,于是这些抱怨声传到了周总理的耳朵里。
对于许世友这般性格如火的人来说,寻常劝告他定是不放在心上的。要让他行动上服,就必须先让他心里舒服。
一次,许世友因公出访北京。周总理抓住机会,设宴邀请许世友共进晚餐。许世友对周总理一直欣赏有加,于是欣然赴约,没承想上桌一看,除了周总理和自己再无旁人一同进餐。
只见周总理笑眯眯地与许世友寒暄几句,就让人上了两瓶茅台。周总理对许世友的个性早已了解,知道他最经不住别人使激将法。
于是对许世友说:
“喝酒不论官大小,只论酒量大小。世友同志,你要是喝不过我,那就是吹牛。”
果然,许世友一听这话立马上套了,拿起整瓶酒就开始豪饮,周总理也不紧不慢地端起另一瓶与许世友对酌。
一瓶尽了,许世友已面露红光,周总理仍面不改色。此时,周总理劝告许世友点到为止,没想到许世友喝上劲头豪兴大发,立马让服务员再取两瓶。周总理面不改色,又陪许世友喝尽一轮。
此轮一过,许世友目光已显朦胧之色,周总理看他这副样子忍不住抿嘴笑,下一秒又让服务员上了两瓶新酒,似是欲开启下一轮豪饮。
此时许世友终于不胜酒力,滑倒在桌下。周总理见状赶忙将他扶起,并劝说到:“同志朋友间高兴了,一起喝点酒,本是好事么,你强人所难不是伤和气吗?”
许世友一听,这才懂了周总理今日设宴的用意,亲自给周总理上交了一份检讨,此后再也不强迫别人喝酒了。
当然了,不管是文力,还是武功,能在保家卫国这件事上发挥作用,不论名次,也不分先后,便均为“国之利器”。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