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商场是什么?
北望大行宫,南通夫子庙,身处南京古老的商业街太平南路。是南京第一批大型商场,新百中央的老大哥,德基金鹰的老前辈。
每一个白下人,都混迹过太平商场。
买羽绒服?去太平商场哎。
买钟山表?去太平商场。
买萬年青小零食,还得去太平商场。
那时的太平商场就是时尚界的弄潮儿,都市丽人购物的不二之选,和现在的德基那是一个道理。
总而言之,就是曾经很牛逼。
但现在,提起南京主流商场,再也没有人会提起这里。
历经77年风风雨雨的太平商场,如今就伫立在太平南路一角,沉默地在十字街头看着人来人往。太平商场,失去了活力。
究竟是谁杀死了太平商场?
若是时光倒退20年,太平南路的鼎盛时期风头甚至盖过上海的淮海路和外滩。
太平商场曾是南京商场的顶流,所谓顶级流量,也就是当年的新百、中央、金鹰等新街口老牌商场都难以望其项背的高度。
一家独大,风头无俩。
所长儿时,还是个娱乐活动匮乏的年代,看电影吃大餐都不是刚需,家门口最近的就是太平商场。
坐在母亲的二八大杠上,虚虚揽住母亲的腰然后在太平商场跟前一跃而下。可以期待一双新鞋、一件新羽绒服或是熔了换成新款式的金手镯。
还记得太平商场是南京第一个搞购物抽奖活动的,奖品是一辆夏利轿车。
在小利小惠,打折草鸡蛋都不存在的年代,当时的南京人谁能想到抽奖能抽到车?
太平商场第一次搞就搞了个大的,这辆车几乎在当时轰动了全南京城,叔叔阿姨辈的到现在都还记忆犹新。
有句话说“一切相遇都是久别重逢”,时隔多年,再回来逛逛,的确像参加了一场久别重逢的宴席。
一个商场,承载了无数人的回忆,也是南京城变迁的见证者。
太平商场的本质是商场。
商场做的是生意,情怀终归不能当饭吃。
随着新街口商圈的发展,太平南路五金一条街的没落,太平商场渐渐退出南京的主流商场。
沉寂几年之后开始商场改造,主打羽绒服反季节特卖,也算恢复了一些元气,太平商场成了现在的模样。
工作日上午10点的太平商场喧闹异常,甚至比同时间的新街口商圈还要热闹。当然,这只有一点原因——城南的中老年人出门了。
布局与其说是紧凑,不如说是拥挤。商户紧紧挨着,迈过一条地缝就到了另一家店,拿着衣服去照个镜子结果发现已经走到了隔壁店。
卫生间更像是珠江路的数码电子城里的一般简陋,灰蓝褪色的木门、厕所隐隐约约的清幽气味、面对面式的布局、极少的坑位……
复古豪华手扶梯的设置也玄之又玄,每上一层楼得再顺时针走半圈才能到下个电梯。如果一不小心走错了,就得在柜姐灼灼的的目光下绕整整一圈。
就算楼上的Nike与adidas两件七折,也是空荡荡的,年轻帅气的柜员百无聊赖。
中午的商场有一半的柜姐在隔着小道聊天,也与商场的执勤巡逻人员建立了友好的关系。
南京人爱称这种员工为“老油条”。
来来往往的顾客基本都是面孔,他们善于用半包红南京和柜姐的热情吹嘘打发着时间,能让他暂时忘记50平米的老房子里那雷鸣般的沉默。
一切的所见所感都表明,太平商场作为如今仍在营业的商场,确实是老了,从外表到灵魂,都显现出种难以言说的陈旧。
少有的焕发出活力的是太平羽绒城,一踏上这层楼,空气中就弥漫着一股鸭绒的味道。侧面体现出南京人没有鸭活不了的体质。
一年到头,年轻人进出这家商场的唯一理由,就是跨年活动期间陪家人来买件波司登。一般折上折,要比别的商场便宜。
萬年青的人气也算万年长青。
萬年青茶食铺对面就是太平食品超市,两者难舍难分了15年,不久前才分割成两家店。
萬年青俨然成了南京人的情怀符号,酥脆的口感从小吃到大。不为伊人改的6块5一斤,也宣告了它正式脱离了市场化的大部队。
还有芝麻棒、苏打饼干、优酪乳饼干、桂花酥糖、对糖尿病患者友好的无糖杂粮饼……熟悉的滋味儿一下子就跃上脑海。
在太平商场,你能感受到一种最直接的传承感。
精神矍铄的老人带着走路还走不稳的孙子,孙子顽皮地边走边扒拉,老人堪堪揪住他,自己称了斤饼干,掰给孙子吃一块儿。
这口滋味又会缠缠绕绕,陪伴小孩的一生。
但说到底,太平商场的名气还是停留在了上一代,50岁以上的老南京人才是它忠实的拥簇者。
它太老了,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其实不只是太平商场,整条太平南路都在变老。
从南走到北,交通银行庄严地立在街角,圣保罗教堂大隐隐于市,绿柳居、人民浴室、古籍书店、四川酒家、宝庆银楼……触目可及的可能都是有着上百年兴衰历史的地方。
即使翻新过,也没有从里到外全部推倒重来,而是保留灵魂的基础上添砖加瓦。所以,它依旧陈旧。
但这种陈旧是好的,是有文化历史做基础的,有着南京历史文化街区的底子。
说地利有地利,说人文历史有人文历史,本该是片欣欣繁荣之景,这里的凉更像是一种自我放弃。
这里距离夫子庙正大门不足200米,商户则是一溜排的五金店、外贸特惠店、修脚的、治灰指甲的、卖盗版奶茶的……零星几家城乡结合部审美的美甲店点缀其间。
对面的移动营业厅变成了卖皮鞋的临时铺子——
“当铺回笼资金亏本,皮鞋60块钱一双,这次你不买,下次你一定买不到的。”
机械的siri女声在春风中发酵。
上午11:45分,街道上三分之一的店铺没有开门,有的卷帘门上都积上了厚厚的灰尘,它们今天应该也不会开门了。
坐拥天时地利人和的地方,却没有被重视,令人扼腕叹息。
说到这里,那究竟谁杀死了太平商场?
其实没有人杀死它,它只是跟着这条街一同被抛弃了。
这种抛弃,是时代催生出的结果,也是它甘愿被放逐的选择。
它先是随着光阴、随着时代更迭、新旧喜好,变老。然后也就顺其自然地把定位放在了中老年人群的身上,一次次的整改修缮更是把这种定位做到了极致。
它没有轻奢化妆品,没有符合年轻审美的服饰,没有电影院,没有娃娃机KTV盲盒机。
它没有想要焕发出新的光彩,也不再有焕发出新光彩的资本,只想安安分分地拥抱好自己的老灵魂。
那预想一下,再过十年二十年,这样的老灵魂又改何去何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