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曲中路上,不仅有历经几百甚至上千年沧桑的城门庙宇,有令人生畏的官衙当铺,也有与普通人生活息息相关的旅店饭店照相馆理发店等行业。
从海曲中路南侧日照路起,历经几十年的变迁,地形地貌有了太多的变化,但有些建筑和店铺,除了换了容颜和主人外,依然可以寻找到它的所在。
因为不想不便实地踏勘,尽管查了资料,未能找到这三家老单位的门牌号。
1913年左右,日照开始出现照相馆,至今逾百年矣。
最早的是葛家经营,后又有吴家照相馆开张,两家照相馆营业至1949年底。涛雒照相馆,由诸城人王作证经营。
新中国建立初期,整个日照县城只有一家私营照相馆。
1956年,县供销社照相馆成立,还先后在涛雒、安东卫、石臼所设营业点。
1959年,国营日照照相馆成立。1976年在今海曲中路南侧即现址建营业楼,内设艺术、普通、彩照3个摄影室,并有3个组常年下乡服务。各乡镇驻地照相馆仍隶属供销社。
1978年6月21日,在临沂地区商业系统业务技术全项比赛中,作为饮食服务公司摄影师的董延永,以15分54秒的速度,拍完男女3寸人头照片各2张,姿态、光线、构图均优,得76分,名列照相第五名。
上世纪80年代,集体和私营摄影业发展迅速。1988年,日照已有照相馆110家,从业人员 250 人。
1988年,日照照相馆领风气之先,敢闯敢干,以租赁形式,与青岛天真照相馆开展彩扩业务,辐射周围各县。
1949年底前,日照城内无国营旅馆饭店。
1950年,城关开设大众饭店,由县机关合作社代办代管。
1952年,县招待所建立,公差客人多由县招待所接待。1957 年,位于日照路与海曲路交叉口西北今日照商城东侧的日照第一家国营饭店日照第一饭店开张营业。
1976年,日照城的3处国营饭店,营业规模逐年扩大,经营品种不断增加。和面、切菜、压面条等加工环节,开始采用机械操作。1978年后,恢复了传统名吃,四季海味俱全。
1983年,位于日照照相馆东侧的日照第三饭店即后来的杏花村酒家实行了承包经营责任制,增设了雅座,承包各种酒席,名菜佳肴,随到随炒。地方风味“三鲜小笼包”颇有名气,会客聚友,喜庆吉事,多汇集于此。
“三鲜小笼包”是第三饭店主任吕明江,于1984年6月,根据天津、济南“狗不理”包子的基本配方,加添日照特产“海米”、“京冬菜”创 制而成。
小笼包每斤二十头,顶端形似菊花盛开。尤其馅内加入“京冬菜”,经笼蒸挥发出特殊香气,食之清香宜口,回味无穷。
1986年,位于海曲中路今东港区政府广场东侧三百余米、东关南路西侧的日照第二饭店改名为“溢香阁”,楼上设有鸳鸯厅、宾客厅等,可一次容纳百余人参加宴会。
到1989年,全市饮食业已有448家,全民所有10家,集体所有77家,个体361家。
理发是民之所需,1912年前,限于朝廷规制,臣民留辫蓄发。1912年后,乡村农民多剃光头,城里少数人始用木把推子(法国制造)理发。剃头铺均由私人经营,每逢集日,挑担赶集,露天理发。这种景像,偶尔还会在现在的乡村大集上见到。
1956年,日照县成立合作理发店,使用手推子。
1960年,具商业局选调20名女青年,去青岛培训半年,在今市医药集团第一营销部西侧成立国营“三八”理发店。
1970年后使用电推子。1980年后增设吹风、烫发等服务项目。1986年,实行租赁经营,店容店貌、服务态度、营业收入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理发员高月兰在地区商业系统业务技术全项比赛中,以51分37秒的速度,理完男女发各一人,理、刮、削、剪、洗、吹风、发型美观大方,得c4.4分,获理发第一名。
至1989年,全市理发业已有248家,理发员307人。
如今,这些行业都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
但它们的历史,值得回忆和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