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宁夏日报】
曲为谁而歌?这是一个根本问题。
在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院长侯艳看来,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关键看能否创作出更多经得起人民检验、具有广泛传播力和影响力的佳作,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效统一”。
敢蹚别人没走过的路,才能收获别样风景。作为一家国有文艺院团,近年来,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从实际出发,以文化产业“反哺”文艺精品创作,在实现“双效统一”的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坚持“送戏下乡”,我们一直在路上
“秦腔,是西北人骨子里的魂,是西北人骨子里的热爱和寄托。秦腔剧院的戏很攒劲,这几天把人看美了,演员们辛苦了……”3月16日,剧院在西吉县的传统大戏演出圆满收官,一位观众在剧院的意见簿上写下这样一段话。
在西吉篮球公园,为期6天12场的演出吸引了3万人次观看,不仅有西吉的广大戏迷观众,还有许多从甘肃、陕西等周边地区赶来的戏迷。
在吴忠市利通区金星镇,小孩子们拍着小手,老人们乐得拢不住嘴。44岁的吴忠市民丁少林观看《王贵与李香香》片段、《革命是个啥东西》后,激动得不停鼓掌。“这段戏讲的是思想解放的道理,唱词入情入理,演到了咱老百姓的心坎上,这部戏充分展示了宁夏文化艺术的魅力,让我们对文化自信有了全新的认识。”
……
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送戏下乡”,这样的演出,剧院每年要演180场。“我们‘送戏下乡’演出的足迹遍布全区各个乡镇,演员们一年中大半时间是在乡下度过的,平均每天至少演出1场。”侯艳说。
在吴忠市红寺堡区的一次“送戏下乡”演出中,演出刚刚结束,侯艳碰到了这样一位老人:她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提着花卷,颤颤巍巍地走在乡间小路上……
老人当时已经89岁高龄,耳背得几乎听不见别人讲话,看见侯艳走来,乐呵呵地停下了脚步。侯艳见状,赶紧迎上前去,她调高了音量:“老奶奶,我说您这是要去哪儿?”“听村子丫头说今天村里有演出呐!我想去看看,可是去晚啦,听说现在已经散了,我打算回家啦!”老奶奶边笑着,边比划着,“戏没看成,就顺路买了几个花卷回来。”
在和老人的交谈中,侯艳得知老人家最爱听的就是秦腔,只可惜村上的演出没有赶上,她便即兴给老奶奶清唱了一段《梁秋燕》,余音绕梁的秦声秦韵,让老奶奶笑得合不拢嘴。
这几年,让侯艳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秦腔。她向记者讲述了一个骑行少年的追梦之路:“记得我们去西吉县新营乡石岘村演出时,有个孩子为了看戏,每天骑车两个多小时从县城到家里,第二天凌晨再骑车回学校上早自习,4天的演出一场都不错过。”
“每一次去山区演出,看着台下的观众站在烈日或风雨中痴迷地看戏,一站就是近3个小时,就知道一个文艺工作者的价值所在。”常年坚持“送戏下乡”的秦腔剧院演员马斌说:“到基层演出,每当看到台下观众发自内心的笑容,就感到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坚持“双效统一”,用文化产业“反哺”舞台艺术创作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效统一”,既是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准绳,又是优秀文艺作品创作和文化企业必须遵循的内在规律。在强化社会效益首位意识的同时,剧院开始探索“主业为先、产业反哺”的改革新路径。
侯艳坦言:仅靠每年180场“送戏下乡”演出补贴,剧院勉强能“过得去”,但3年疫情期间,由于没有演出,很多演员拿不到演出费,满足基本生活都成了问题。
秦腔剧院该怎么“活下去、发展好”?职工的薪酬待遇该如何提高?如何有效保障舞台艺术创作水平?这些问题终归指向一个解决矛盾的关键点——让宁夏秦腔走出去,拓展区外演出市场。“过去,我们总是在等待客户上门洽谈业务,员工缺乏市场意识和经营思维。如今,我们的商业演出近七成靠主动出击去开拓市场,我们必须要重塑信心,打破旧的桎梏,敢于跳到‘大海’里去,走出去向市场要钱,走多元发展的路子。”侯艳说。
前不久,在陕西艺术职业学院的一次考察途中,侯艳得知,宝鸡市一家企业有意邀请有实力的秦腔剧院去演出,她随即决定要去竞争这笔订单。“宝鸡是秦腔艺术的发源地,几家很有实力的剧院,都在竞争这笔业务,想要拿下这笔订单并不容易。”侯艳说,起初这家企业并不看好我们,我们只有亮出“家底”,拿出诚意才能打动对方,当我们剧院“五朵梅花”齐上阵的时候,演出盛况空前,4万多人现场观看就是最好的例证。
在宝鸡6天16场的商业演出结束后,当地企业表示要出资加演3天,但侯艳拒绝了,“今年的订单已经排到了年底,演出档期无法安排,我们既要对客户负责,更要保质保量完成每一场演出。”
剧院效益慢慢好起来了,“主业为先、产业反哺”就不是一句空话。侯艳说,“主业为先、产业反哺”,其实就是要通过发展其他文化产业,包括商业演出和第三产业来反哺我们的主业——舞台艺术创作,从而培育国有文艺院团的内生动力,有了资金支持的优秀舞台艺术作品,也必将为剧院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和品牌影响力。
在宝鸡市的商业演出中,剧院自筹资金购置了全新的音响以及化妆、舞美道具。对于剧院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经费。“过去没有项目支撑的情况下,添一套新设备,我们想都不敢想。4万多人把现场围得水泄不通,如果没有好的音响,离舞台较远的老百姓怎么能听得见,宁夏秦腔又如何‘走出去’?”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艺术总监屈连英说。
近日,剧院创作的秦腔现代戏《攒劲女人》获得了2023年国家舞台艺术基金支持项目。“有了这笔资金支持,我们还要邀请全国范围内有影响力的专家为我们把脉,不断完善这部剧目,力争打造成一部精品力作,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副院长潘彩虹说。
“双效统一”是对文化企业、文化产业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如果说,获取经济效益是实现价值增值,获取社会效益则是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在实现“双效统一”的探索中,剧院以名角孵化名剧,让名家培养新角,一部戏往往要排两个版本,一个是“梅花版”,一个则是“青春版”。“我们既要满足‘送戏下乡’演出要求,也要为拓展区外市场打好基础,同时还要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走进剧场,让秦腔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侯艳说。
李梦聪是秦腔剧院一名年轻演员,在她看来,在探索“双效统一”的路子上,让一大批青年表演人才脱颖而出是最为关键的。“在宝鸡的那次演出,为什么几万人看我们的戏,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角色。站上舞台,每一个人都是主角,舞台上没有‘边角料’,观众欣赏的是一个整体,不但‘梅花’要绽放,其他演员更要‘给力’,这是我们成功的‘流量密码’。”李梦聪说。
侯艳说:“在推进‘双效统一’的过程中,我们既要以现代企业制度激活一池春水,更要通过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情感留人,建立一支专业精湛、经验丰富的人才队伍,创作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具有广泛传播力和影响力的佳作,用精品力作彰显新时代文艺工作者使命担当”。(宁夏日报记者 王刚 文/图)
本文来自【宁夏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